胰胆合流异常与胆囊疾病间的相关性探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胰管与胆管汇合异常的先天性疾病,通过本次前瞻性研究,探究胰胆合流异常与胆囊疾病间的相关性,阐明不伴有胆管扩张的PBM的早期诊断策略,并在癌症发展前对胆囊进行病理学检查。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2019年06月—2020年07月需要手术切除胆囊的病人,包含患有胆囊疾病的病人、胆囊壁增厚且无胆管扩张的PBM病人、非胆道系统疾病行胰十二指肠手术的病人。(1)将患有胆囊疾病的病人根据影像学检查测量胰胆管共同通道的长度、血清淀粉酶水平、胆囊胆汁中淀粉酶的水平以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胰胆管合流异常,为PBM组;未发生胰胆管合流异常的为对照组。(2)胆管最大直径小于10 mm的患者诊断为无胆管扩张的PBM,胆囊壁增厚且无胆管扩张的PBM患者行胆囊切除的为A组,非胆道系统疾病行胰十二指肠手术的患者为B组,对AB两组胆囊切除标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PBM组中患者有68例,其中胆囊结石22例,胆囊息肉10例,胆囊腺肌症6例,胆囊癌30例;对照组中患者226例,其中胆囊结石103例,胆囊息肉59例,胆囊腺肌症42例,胆囊癌22例,两组病例中胆囊良性病变(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胆囊恶性病变(胆囊癌)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54.406,P<0.05);PBM胰胆管汇合分型对胆囊癌病理分化程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PBM伴胆囊癌患者的胆囊胆汁淀粉酶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PBM伴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胆囊胆汁淀粉酶。PBM患者中,胆囊胆汁淀粉酶的含量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χ2=5.83,P<0.05),并且与胆囊癌低分化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2,P<0.05)。根据超声发现胆囊壁增厚怀疑有PBM而无胆管扩张的为8例,并通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tography,ERCP)和/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确诊。这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比PBM伴胆囊癌患者小10岁,8例患者均接受了预防性胆囊切除术,随访至今尚未发生胆管癌。这8个切除胆囊的壁的厚度和粘膜高度明显大于B组,其中胆囊壁增生性变7例(88%)、基层肥厚5例(63%)、浆膜下纤维化7例(88%)、腺肌瘤病为5例(63%)。这8例的Ki-67标记指数都高,有4例检测到K-ras突变。结论:PBM与胆囊癌具有相关性,而胰胆管汇合分型与胆囊癌病理分型无关;PBM伴胆囊胆汁淀粉酶升高更易得胆囊癌,而且与胆囊癌低分化有关。PBM的存在确实影响了胆囊黏膜的增殖性,PBM患者胆囊恶变的可能性增大。为了在胆囊癌发生前检测无胆道扩张的PBM,我们应该对超声显示胆囊壁厚度增加的个体进行MRCP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对不伴有胆囊壁增厚无胆管扩张的PBM,行胆囊胆汁淀粉酶检测。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根据2019版与2014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判读的结果,分析指南的更新对乳腺癌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2,HER2)基因的扩增状态与蛋白的表达状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并探讨HER2阳性与HER2阴性的乳腺癌之间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方法:1、收集2016年至2018年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接收并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的病例3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脑瘫儿童的睡眠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睡眠质量提供客观依据,并为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青岛脑病康复医院确诊为脑瘫的101例3~7岁患儿为脑瘫组,以同期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检查的100名正常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年龄、性别与脑瘫组相匹配。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估两组儿童的睡眠
目的探讨肌电图震颤分析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震颤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一步寻找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46例,入组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为60.9±11.4岁,病程为
目的:研究p16/Ki67细胞学双染在人群中筛查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性能,并评估其在液基细胞学筛查为不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hrHPV阳性群体中及阴道镜检查宫颈转化区Ⅲ型的患者中筛查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进行的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历时30个月,包括1915名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了p16/Ki67细胞学双染、
研究目的:研究CBFB通过异亮氨酸-CBFB-PTEN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并提出了 tDCS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将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CAO)作为脑缺血在体模型,糖氧剥夺(OGD)处理的培养皮层神经元作为脑缺血离体模型。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皮层组织以及神经元内CBFB、PTEN蛋白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
目的:比较难治性抑郁组(TRD)、非难治性抑郁组(NTRD)、健康对照组(NC)之间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甲状腺激素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分别对TRD组和NTRD组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甲状腺激素水平和临床认知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TR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71例NTRD患者(NTRD组)、50例TRD患者(TRD组)以及在青岛市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接受正颌外科手术前后由于上、下颌骨位置的移动改变了软腭和舌体等口腔器官的位置,从而导致咽部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患者的语音产生的影响。深入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接受正颌外科手术前后语音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机制,以期更好的恢复患者的语音和进行术后的康复训练,对正颌手术设计和术后病理性语音的治疗都会有积极的帮助。方法:选择3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
目的:将采集的抑郁障碍患者的结构磁共振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同脑区灰质体积变化以及自发神经元活动,并对其脑功能网络的变化进行探讨总结,以进一步了解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首发未规律用药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25例,健康对照组25例,所有被试者基线时均根据自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CRF)采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并给予颅脑磁共振检查。所有被试
目的探讨基于3D Universal U-Net(3D U2-Net)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系统在3D-TOF-MRA颅内囊状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常规体格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为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痴呆症最常见的病因。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世界患痴呆症的人数将增加到1.315亿。淀粉样斑块(amyloid-βprotein,Aβ)和神经原纤维缠结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两大主要病理特征。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AD发病的各种机制研发了多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