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成因与因应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afafa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被钢筋水泥森林所包围,与自然遥相隔绝。在其中长大的儿童,也不可避免地与自然走向疏离,但是,儿童作为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体,自然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失去了自然的滋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现代儿童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有哪些表现和后果,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引导力量的教育又能为之做些什么,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极为必要也是甚为迫切的。因此,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在第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对儿童“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进行分析。首先,将儿童需要自然作为其概念前提进行论述,包括人类与自然的联系、儿童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以及自然之于儿童的重大意义;其次,对“自然缺失症”的表现作出说明,包括与自然接触时间不够、与自然接触形式匮乏以及因此产生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等;再次,分析儿童“自然缺失症”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对儿童智能发展的阻碍、对儿童自然观念的伤害以及对儿童人际道德产生影响。在明晰儿童“自然缺失症”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即对儿童“自然缺失症”成因的分析。首先,人类发展挤压自然空间,包括城市的扩张对自然的侵占,物欲时代中物质世界对儿童的包围,以及人们在对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隐形地拉大了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其次,信息时代的电子媒介也使儿童的部分注意力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其便捷性也造成儿童普遍“宅”的现象,减少了儿童去往自然中的机会;再次,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成长的重要力量和本文的研究视野,其在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推力,包括学业压力减少儿童的自由时间、过度的安全保护阻碍儿童与自然的接触、分科教学使自然异化为学科知识,以及现代教育持有的工具化的自然观加大儿童对自然的疏离等。儿童与自然疏离的影响因素有时间、自然条件以及儿童自身的意愿这三个方面,因此,此部分的成因分析中,虽然每个成因对此三者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每个成因都有着此三方面的含义。本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立足于教育视角,探究面对儿童的“自然缺失症”现状,教育何以可为。笔者认为,首先,教育应该转变自身工具化的自然观;其次,培养儿童成为“自然之子”而非“物质占有者”,注重儿童的意义教育及自然观教育;再次,教育不应成为儿童亲近自然的障碍,这就要求教育者需要将儿童的幸福作为教育目标,同时应把握对儿童的安全保护程度,学会适度放手,并加强对儿童的媒介观教育,从而为儿童提供自由的时间与机会;最后,在实践活动中,创设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生态学校”,并结合相关课程设计和具体的活动实施,对儿童在学校中与自然的相处创设充足的条件和保障。
其他文献
当今我国各个行业都在积极进行改革进步,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在不断的改善过程中逐渐完善,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而通过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融入高校教学工作中,将会贯彻
20世纪90年代,形成性评价运用到了汉语教学中,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和本科留学生认同和接受。汉语教师意识到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评价方式。它促进了本科留学生汉语学习;提高了本科留学生汉语学习主动性和培养了本科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帮助本科留学生及时查缺补漏,还能帮助汉语教师了解每位本科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这述作之义 ,其核心即强调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这一连续性的内容 ,即自然与文明或质与文的连续。“质”或自然 ,是“文”的
<正>饲养肉驴不仅饲料来源广泛,而且与养猪、肉牛、肉羊相比较,养驴风险更小,产肉多。另外,驴皮是加工中成药"阿胶"的主要原料,药厂大量收购,售价也很高,且供不应求;驴骨也是
上海自贸区2013年建区,2015年扩区,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外资准入、贸易便利化、金融领域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经济成绩斐然。但是与之相关的不足之处
燃料电池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能源利用装置,得到了广泛关注。燃料电池反应过程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进行较为缓慢,电化学催化剂用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催化性能,ORR电化学催化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是山西蛋鸡养殖的重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蛋鸡养殖对农民的脱贫致富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蛋鸡养殖业逐步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蛋鸡养殖业也在地区
当前,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质调查工作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地质调查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从国家需
文学语言风格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呈现出来的一种气质和格调,是作家通过选词造句,对语言符号进行排列组合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