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冷酷无情特质和攻击主题偏好的中介作用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考察儿童期心理虐待、冷酷无情特质、青少年攻击主题偏好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格特质和对于暴力材料的兴趣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选取黑龙江省2所高级中学的960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得到有效问卷704份。以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S)、冷酷无情特质量表(ICU)、青少年攻击主题偏好问卷(ASIQ)和中文版Buss-Warren攻击行为量表(BWAQ)为测量工具,收集了被试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冷酷无情特质、攻击主题偏好、攻击行为及基本人口学信息。使用SPSS26.0、Amos17.0、Mplus8.1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
  (1)儿童期心理虐待存在年级、生源地、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差异;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差异。
  (2)儿童期心理虐待、冷酷无情特质、青少年攻击主题偏好与攻击行为两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
  (4)冷酷无情特质是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5)青少年攻击主题偏好是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6)冷酷无情特质和青少年攻击主题偏好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依恋是人类对特定的他人所建立的强烈情感纽带,一般情况下描述为孩子和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各种情绪和心理联结,这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上起着广泛而又可持续的作用。研究表明,依恋存在代际传递现象。本研究基于Bowlby的依恋理论及George等人的成人依恋理论,考察父母对初中生亲子依恋的代际传递机制。将父母婚姻质量以及对子女的养育方式作为依恋代际传递的中介变量,从而构建依恋代际传递的链式中介模型。  本研究分为以
家族效应(neighborhood size effect)对汉语词汇和汉字的识别过程会造成影响,其影响机制来自于家族词或家族字在字形、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为了探讨家族效应在汉语词汇识别过程和汉字识别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研究:  研究一,基于语义激活模型,探究词汇家族效应在汉语词汇的识别过程中的影响,以及汉语词汇识别的历程。选取34母语为汉语的在校大学生,让其执
主观学校地位是指学生主体对自身在校园所处环境中相对位置的主观感知与评价。主观学校地位不仅有助于学校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还有利于初中生成年阶段的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特别在当今中国,促进个体摆脱地位短板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既往研究中,大多基于整体的家庭、学校环境来衡量个体的主观社会地位,然而对初中生来说,学校为复杂的群体环境,单一评估方式可能无法真实反映其主观社会地位的全貌
学位
本研究探究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依恋焦虑的个体是否会对其伴侣的社交网站进行监视即产生社交网站监视行为,另外验证依恋焦虑程度较高的个体是否会有更多的爱情嫉妒体验,进而对伴侣的社交网站进行监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否会降低或提高个体对伴侣的社交网站监视行为的发生频率。  本研究采用依恋焦虑中文版分量表、社交网站监视行为中文版量表、爱情嫉妒量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黑龙江省四所高校720名有恋爱
学位
本研究以团队韧性为切入点,探讨在工作情境中不同层面的因素对团队韧性的影响,并且厘清这些因素通过团队韧性对工作角色绩效的积极影响。本研究以48个企业团队共413名企业在职员工为样本,采取整群抽样,在团队认同、关怀型伦理氛围、团队韧性和工作角色绩效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严谨的理论梳理和研究设计,使用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层次中介效应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经过研究发现,发现个
学位
道德判断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个体及其行为的好坏、善恶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心理过程。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认为,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是影响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前者与道义论道德判断有关,而后者与功利论道德判断有关。怀旧作为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体验到的情绪,在增强社会联结、增加共情、促进亲社会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怀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考察怀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共情在其中
学位
本研究主要探讨完美主义对大学生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间接效应。研究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表焦虑量表和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以黑龙江和广东省四所高校共68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调查;第二部分是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修订后的外表焦虑量表、简版负面评价恐惧量表正向计分项目和修订后的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对4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学位
本研究旨在考察有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反刍思维和创伤后反应(PTG和PTSD)之间的关系,探讨反刍思维在个人成长主动性对创伤后反应的影响中的作用,以及有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的创伤后反应的潜在类别。  选取黑龙江省多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施测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ACEQ-R)、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Ⅱ中文版(CPGIS–Ⅱ)、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ERRI)、创伤后成长
学位
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网络利他行为、归属感和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呈现之间的关系,考察归属感和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呈现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对网络利他行为中的作用。  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和河北省六所高校的5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一般归属感量表和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呈现量表施测。采用Spss22.0、Mplus7.3和Amos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童年期
时代的快速迭代催化了群体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形成受个体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个体童年期在家庭环境中经历的不良经历为切入点,探讨其成年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发生因素及不良经历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物质主义、安全感和权变自尊之间的关系,考察安全感和权变自尊在儿童期不良经历和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作用。对黑龙江省三所大学的8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