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余辉荧光增强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阳极设计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ng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伏发电被认为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近三十年里,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巨大进展。作为第三代的典型代表之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简记为DSSCs),由于它具有生产制造成本低廉,环境友好无污染,器件兼容性良好等优势,吸引了广泛关注。然而与前两代传统太阳能电池相比,DSSC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简称为PCE)要低很多,目前报道的最高PCE仅为13.6%。影响DSSC器件的主要因素是光阳极中光载流子的产生和运输问题。在光阳极中,光生载流子的产生主要靠所吸附的染料,输运主要靠半导体材料。因而光阳极成为了研究者们主要改进DSSC器件的着力点。随着各种新型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引入,DSSC器件的PCE逐年提升,但增速缓慢,与前两代太阳能电池仍有很大差距。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太阳光能量和光阳极中染料分子的吸收光谱不匹配是制约DSSC器件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N719染料最主要的光吸收在绿光波段(520 nm左右),因而太阳光中的紫外光和近红外光无法有效利用,进而制约了DSSC器件PCE的提升。绿色商用长余辉荧光粉率先被研究者们应用于增强DSSCs的光电性能。然而,商用长余辉荧光粉的粒径分布平均尺寸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其与光阳极中的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尺寸差异过大,经常造成半导体/长余辉荧光粉界面处的光反射增强,极大地限制了太阳光尤其是紫外光进入LPP背散射层。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在光阳极中成功引入长余辉(long persistence phosphor,简记为LPP)材料,系统研究了LPP粒径分布平均尺寸对DSSC器件的修饰增强的影响。经过对光阳极中LPP的复合系列优化和处理,我们最终获得了9.1%的PCE。同时,我们还研究了LPP增强的DSSC器件在黑暗环境和紫外照射状态下的响应情况。本学位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思路归纳如下:(1)TiO2@Nano LPP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其优化鉴于商用荧光颗粒的尺寸过大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利用液相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分布平均尺寸的Sr2Mg Si2O7:Eu2+,Dy3+纳米长余辉材料(nanoscale long persistence phosphor,简称为Nano LPP),并利用自主设计的“V”形沟槽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添加比例和不同粒径分布平均尺寸TiO2@Nano LPP复合纤维;然后通过刮涂法制备结合退火处理,得到TiO2@Nano LPP复合光阳极。经过测试,我们发现当Nano LPP的添加比例为10 mol%,粒径分布平均尺寸为320 nm时,封装的DSSCs获得了最高的PCE(6.56%)。相比于纯TiO2光阳极封装的DSSC,本工作中器件的PCE提升了55.82%。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及开路电压衰减谱的测试分析,上述PCE增强可归因于Nano LPP的光下转换作用和余辉作用的增强。尽管获得了不错的PCE增强,但总体PCE值仍与报道的最高记录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归结于自合成的Nano LPP材料的荧光强度不足。(2)TiO2@RC-LPP复合光阳极的制备优化及其TiCl4处理鉴于自合成的Nano LPP的荧光强度不足,我们选用商用绿色长余辉荧光粉Sr Al2O4:Eu2+,Dy3+作为荧光增强材料,并对其行机械粉碎,得到不同粒径分布平均尺寸的长余辉材料(refined-commercial long persistence phosphor,简称为RC-LPP)。经过优化机械粉碎的参数和TiCl4处理,利用TiO2@RC-LPP复合光阳极封装的DSSCs实现了9.06%的最高PCE。相比于第一个工作,本工作的PCE值提升了38.11%。这主要归因于商业长余辉材料的发光强度高,致使下转换作用更加显著。而且,TiCl4预处理起到了致密层的保护作用,有效地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同时加强RC-LPP与TiO2颗粒间的载流子输运。此外,我们还测试了DSSCs在黑暗状态和紫外照射下的输出响应。本论文也可为全天候太阳能电池器件和多功能传感器件的制备设计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新颖值检测是指对与数据集中的目标类别有明显差别的观测值的识别。目的是为了识别出检测过程中没有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或者与训练数据某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的数据。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图像新颖性(异常)检测的效果随着近年来深度学习的火热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检测和识别图像或视频中的异常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该任务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通常情况下,在一些实际场景中难以完全获取关于图像异
学位
光子反聚束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光的量子力学现象,呈反聚束的光子倾向一个接一个,而不是一起被探测器所探测到。一般情况下,量子光学系统中光子反聚束效应的产生是由系统能级非线性导致的,称其为常规光子阻塞效应。近年来,另一种能使系统产生光子反聚束效应的机制,即由路径干涉导致的光子反聚束现象被发现,这被称为非常规光子阻塞效应。在过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一般利用以上两种产生光子反聚束效应的机制实现单光子辐射器。此
学位
全息对偶的方法作为弦论的一大重要成果,自被证明可以建立起(3+1)维时空中弱引力理论与其边界上低一维的强耦合场论之间的联系起,就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包括超导在内的一系列包含强耦合场的理论研究中。随着s-波、p-波以及d-波超导模型在不同引力模型,是否考虑物质反作用等情况下研究的日益深入,近来对全息超导激发态的研究也成为了该领域的一大研究方向并且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全息超导的基态是指用于模拟库伯对凝聚作用
学位
“人工智能(AI)+医药”产业是指将AI、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应用到医药研发领域,用计算技术解读数据、刻画生命活动。“AI+医药”产业有望改变传统生化技术红利消退、新药研发成本持续走高的全球性困境。全球医药头部企业都已经在药物研发的各环节布局AI技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由仿制向创新迈进的关键爬坡期,供应端需要构建新技术驱动力。然而,想要真正实现“AI+医药”产业“大势所趋”的发展愿景,还存在一定
期刊
尖晶石型软磁铁氧体具有高电阻率、低损耗、较宽的适用频率范围、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在电子器件、通讯设备、计算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器件不断向小型化、片式化、高性能化等方向发展,软磁铁氧体薄膜化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镍锌系铁氧体作为在高频应用中性能最好的软磁材料,其薄膜除了具备块材的优良特性之外,根据双各向异性模型,其共振频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对于尖晶石型铁氧体,相结构的好坏对磁性能有最直接的
学位
新药研发往往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伴随着高损耗率和巨额成本。缩短研发时间及降低研发成本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利用药物可能与设计以外的靶标分子产生作用的多药理学特性,使“旧”药物治疗新适应症便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正确识别和验证是药物重定位的基础,但是“旧”药物发现“新”靶标的过程充满随机性,且药物和靶标的多样性以及关系的复杂性使得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实验费时且昂贵。通过计算辅助识别筛选出可
学位
<正>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眭晓蕾教授研究组揭示了黄瓜氨基酸转运蛋白家族成员Cs AAP2间接通过生长素极性运输参与黄瓜根系发育的分子生理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发现,氨基酸转运蛋白AAP亚家族成员Cs AAP2在黄瓜根系中高度表达,Cs AAP2定位于根系中柱组织(维管束Vas和中柱鞘Per)的细胞质膜上。
期刊
随着交通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和新兴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交通流量数据显著增加,通过信息化方法收集和分析交通流量数据并进行短期交通流预测具备了可行性和必要性。然而,交通流是一个实时、完全非线性、高维、非平稳的随机过程,难以捉摸的交通流变化模式自然包含由内部和外部变化(包括交通事故和极端天气)引起的噪声,这使得短期交通流预测成为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提出了预测不同交通条件下交通流量的简单
学位
异常值检测是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医学、金融、电信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任务复杂性的提升,数据的维度与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这为完成高维数据的异常值检测任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开发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异常值检测。对于表格型数据,虽然已经提出了许多相关技术,但其中大多数都面临着对象的邻域大小难以确定以及高维空间中的距离不可靠的问题。对于图像数据,基于异
学位
我国修建的数量众多的大断面隧道工程,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的便捷度。然而,在软弱岩层中修建大断面山岭隧道时,施工过程并不顺利,经常会遇到掌子面失稳、地表塌陷等工程问题。对此,文章以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工程西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软岩及复杂地质大断面长大隧道的施工问题,立足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结合现场的工程实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设计数值仿真试验,并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数据,对大断面软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