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报刊业历史地理研究(1815-1911)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ong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刊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有赖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作为信息报道、政治表达和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报刊也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各项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和总结1815—1911年间我国近代报刊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从出版地在国内外的迁移、出版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选址、发行范围的扩张、报刊阅读与文化景观营建、时间观念更新、世界认知转变、报人生成演进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分析近代报刊业时空演进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其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关注从1815年第一份近代报刊诞生到1911年间,我国报刊业的出版地、发行范围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动因。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近代报刊业出版地的选址变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洋及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分布时期、沿江沿海的五大报业基地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扩张时期和国内外并行时期。从时空演进的驱动力方面来看,报人身份和重大事件推动了出版地的变迁,我国近代报刊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由外国报人创办,维新运动以后才兴起了国人办报热潮,身份和理念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出版地的选择;同时,新教传教士入华、两次鸦片战争及口岸城市开放、甲午战败和维新运动开展、庚子国变和新政推行及预备立宪等各项社会变革也推动了出版地的时空演进。从中观角度,在外力作用下,晚清城市发展模式分化为通商口岸城市和传统城市两类,本文以上海和北京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上海为代表的近现代城市,从经济基础、信息需求、人才供给、消费者群体等多方面为报刊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和清政府不同新闻理念的冲突,报刊选址主要都集中在租界之中,这是近代报人在选址空间上进行趋利选择的结果。而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城市,由于受到清政府行政力量的压制,近代报刊在维新运动前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维新运动特别是清末新政逐步推行以后,获得迅猛发展,其选址受到城市传统布局的影响。就发行范围而言,主要呈现“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特征。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行范围可以分为本埠为主、外埠为辅和本埠、外埠并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本埠发行主要有上门自取、雇人送报和搭售等方式,外埠发行主要有民信局、代派处和分馆三种形式,三种方式在覆盖范围上各有优劣。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外埠发行的空间扩张,新式交通工具、新的通讯手段和大清邮政等都发挥一定作用。另外,士人网络是我国近代报刊业发行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第二部分主要从报人和读者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从报人角度,我国近代报刊业起源于外国报人,分为传教士和商人两大类,对应传教和经商两种目的。在不同理念的指导下,传教士报人在通商口岸的分布要多于外商报人,他们注意使用表面儒家化的方式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通过人际网络开启了对中国报人的启蒙。中国报人群体的籍贯与晚清经济格局、科举废止及两次国人办报热潮有关,报人的身份也从落魄文人逐渐获得社会认可,流寓方向主要是上海、香港、广州等国内重要城市和日本、美国、南洋这样的海外地区,聚合方式也经历了从同乡同省到志趣相投的转变。从读者角度,官员、士绅、普通民众等不同群体对应着不同的阅读场景和文化景观。随着报刊发行的扩大,衙门、书院、学会和茶馆、戏院、酒楼等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产生了嬗变与融合,新的空间出现,原有功能扩张;主要服务于官员士绅和新知识分子的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19世纪40年代由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20世纪以后在士绅和官方共同推动下于全国多处兴建;面向普通民众的阅报社、宣讲所是在新政和预备立宪背景下得到推行,其中阅报社主要由士绅创办,宣讲所则更多带有官方色彩,这些文化景观在形成机制上体现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交织。第三部分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近代报刊业时空演进的影响。时间是社会发展的维度之一,近代报刊业本身有着强烈的时间属性,在晚清中西文明冲突的情况下,近代报刊从纪年、历法、时分秒制、礼拜等方面介绍和传播了西方时间观念和体系,并对晚清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组织形态等产生重要影响。另外,报刊的时空建构功能,能有效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外国报人对晚清受众的有效传播就是从地理知识和世界各国的报道开始,进而扩散到其他领域。在巨变格局下,晚清国人关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认知不断转变,从官员搜报、译报、阅报到国人办报,报刊成为观察、了解、调适外部环境的主要渠道。本文还以铁良南下为个案,分析士绅群体在“南北矛盾”观念影响下的国家认同消解现象,印证其时空建构功能及对社会改良和革命的重大作用。总之,近代报刊业在出版地、发行范围、受众群体等各方面的全面扩张,是其强大影响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其时空演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晚清各项社会变革。
其他文献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属常异花授粉作物,在产量、品质、抗病(逆)性等方面杂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雄性不育机制是辣椒育种的研究热点,利用辣椒雄性不育系是实现辣椒杂种优势、开展辣椒遗传育种的主要方式之一。pby-1是本课题组在田间发现的银川羊角椒单核隐性基因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其不育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pby-1及野生型材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多层次、多角度对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进行研究,总结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规律和相关临证经验。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为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是病案研究,通过收集齐元富教授门诊及病房治疗肺癌的病案处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病案信息处理,分析患者基本信息、病理类型、症状、舌脉、病机及药物性味、归经情况,
准确的径流预测是流域管理部门实施防洪、抗旱以及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径流的形成过程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关联,变化环境下径流数据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随机性和时变性等特点,大量的冗余特征和噪声增大了径流预报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构建高精度的径流预测模型既困难又关键。机器学习是水文领域建模分析的重要技术,为提升水文预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数据预处理、模型参数优化等方面做了
我国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地震带边缘,受到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影响。戈壁土在西北地区的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但也存在性质复杂、抗震性能差、变形过大、透水性强等特点。根据高聚物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将其与天然级配的戈壁土以一定的比例拌和形成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将有效改善戈壁土的力学和抗震性能。本文在综述高聚物加固土的基础上,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聚物加固后的胶凝戈壁土进行了单、双向振动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甲壳类水产经济物种,其生长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养殖在同一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增重率不一致,导致商品蟹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养殖过程中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差异的生物学问题,通过中华绒螯蟹一个完整蜕壳周期的养殖,以获得不同增重率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并以增重率差异显著的两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组学技术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受到广泛的关注。养殖动物肠道由于长期经受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成为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发生器”和“放大器”,肠道细菌群落由丰富多样的细菌物种组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种内和种间的水平交换提供良好的环境。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耐药基因在肠道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养获取鸡肠道菌群中的floR耐药菌株,从菌种和菌株水平深入研究floR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与紫花苜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较强,具有很多抗旱基因资源,是豆科牧草抗逆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紫花苜蓿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新疆气候干旱,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耐旱性较强的苜蓿新品种对于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本实验以新疆黄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400 m M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黄花苜蓿幼苗
焉耆盆地是新疆早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随着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盆地内水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盐时空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与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本文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马尔科夫
有机奶生产遵循健康与优质的理念,蛋白质则是保证奶牛提供优质奶品的关键基础。奶牛对蛋白质的利用与转化效率是有限的,现有生产中使用过高的蛋白水平会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对奶牛产生负担。因此,掌握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不仅可以提效节本,避免环境污染,也更加符合有机养殖的理念。本研究首先对常用有机饲料的营养价值与瘤胃降解规律进行评定,其次研究有机生产中降低日粮粗蛋白(CP)水平对奶牛氮利用、生产性能、血清指标、瘤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模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制造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