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抵抗:媒介史视野中近代上海的印刷工人运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上海工人阶级运动此起彼伏,其中印刷工人表现尤为亮眼。作为典型的技术工人,印刷工人的斗争模式与频率都与非技术工人的表现殊异。本文意图挖掘印刷工人如何频繁爆发革命的,为何是印刷工人而不是像缫丝工人这样的非技术工人,成为了工人阶级运动的先锋。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媒介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别于传统研究对于意识形态单一作用的强调,本文从媒介史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技术的变革如何与生产、商业、政治发生关联,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关系网络、文化思潮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诱发了印刷工人的阶级意识,以及激进的行动主义。
  近代以来,西式印刷术传入我国,本土的印刷业得到快速发展,印刷工人群体从此诞生。伴随着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家长制的管控,原先的生产自主权被剥夺,印刷手工艺人沦为“拼命作坊”中的工人。尽管如此,与其他行业的工人相比,印刷工人的薪资待遇仍处于上游水平,实乃“贵族工人”。
  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呼唤着全新的产业形态和管理模式,对生产效率和秩序的追求,给印刷工人的身心带来了深切的痛苦。印刷工人并没有选择沉默忍耐,对技能的掌握使得印刷工人在与资方谈判时拥有较多的筹码,让工人随时可以发起一场激烈的抵抗运动。根据所持技术,印刷工人内部分化出了数个工会组织,力量的聚集使得集体行为成为可能。这时的抵抗行为不单单源于经济利益的诉求,还有着政治抗争的影子。
  另外,依托原有的地缘亲缘关系,工人群体内部以及工人与拿摩温(即工头)之间形成了分散而又紧密的社会网络。这种隐匿而又无处不在的联系,使得工人的抵抗行为变得更为复杂。而伴随着技术与商业的发展,印刷产物的繁荣也激发了印刷工人独特的身份认同,使其成为新式文化思潮的传播对象,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其阶级意识。
  在技术发展形成先导趋势、技术逻辑不断与社会因素互动之下,冲突与变革似乎变得无可避免。这些动态而交错的力量,或是推动印刷工人最终成为工人阶级运动先锋的深层原因。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中国日益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中国崛起”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美国学界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崛起”形成了不同的认知观点,鉴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美国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了解美国普通公众的看法尤为重要。  本文以美国公众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了2033个有效样本,初
学位
近年来,作为“舶来品”的弹幕视频在国内视频市场中发展疾速,并逐渐进入主流媒体的关注视线中,弹幕成为观众对视频内容进行交流吐槽的社交载体,脱胎于御宅文化的弹幕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在弹幕文化不断影响主流文化的同时,共青团中央、新闻联播等官方话语机构入驻弹幕网站,进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弹幕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如何保持自身风格特征,又如何和主流文化展开对话,成为值得关注
学位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乐观,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十分严重。青少年作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环保行为却并不理想,呈现知行不一的状况。网络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渗透在青少年生活的各方面,无疑是劝说青少年实施环保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文试图探究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环保行为影响机制,为促进青少年环保行为提供一些建议。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本文立足社会认知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知信行理论,提取环
学位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VR、AR、3D等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愈发常见,在此背景下,虚拟社交逐步兴起。虚拟社交以技术为支撑,通过虚拟的拟人形象呈现个体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是在网络社交基础之上一种虚拟化程度更为彻底的社交新形态。虚拟社交是虚拟世界的一种应用形式,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其影响日渐深入,潜在价值日益凸显。本文聚焦于虚拟社交这一新型社交形式,从传播学角度对虚拟社交重塑人
学位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面向,而减肥议题事关民众关切,值得学术探讨。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瘦即是美”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控制力,驱动人们千方百计地减肥。网络社区中沉淀的减肥类内容,为减肥人群提供了诸多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本文旨在探究减肥议题在网络社区中如何呈现,凸显出哪些框架及存在的乱象等问题。  本文首先梳理了减肥议题的网络分布,有三条发现:一、减肥议题传播渠道多元,知乎、小红书
学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媒介平台不断出现,新闻评论的形态样式也随之更新。对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形态类别的演变进行探究,有助于把握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为新闻实践和学理研究提供思路。  本文从形态样式而非主题内容变化的角度,对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新闻评论展开分析,探究其外在形态以及主体秩序的变化。形态类别的变化能更实质性地反映新闻评论业务的发展,同时也能更深刻
学位
计划行为理论广泛运用于各种行为研究,但目前运用该理论来研究社交媒体公益众筹捐款行为还尚属空白。为探讨社交用户参与众筹捐款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信任理论,将影响因素分为四类:一是态度因素;二是主观规范因素,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三是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包括媒介知觉控制和经济知觉控制;四是信任因素,包括社交网络人际信任和社交众筹平台信任。  研究发现:(1)社交
学位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时政评论类报刊之一。1918年12月22日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办刊宗旨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每周评论》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其评论作品观点尖锐、启蒙色彩鲜明。评论作品的话题范围包括巴黎和会、国内和平会议、新旧思潮激战、青岛问题、五四运动等。在当时,这些评论中表露出的启蒙思想对社会运动的推进、民众思想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
学位
本文选取了2018年6月12日特朗普、金正恩新加坡正式会晤的前五天及后一周的时段内,华盛顿邮报网、劳动新闻网、联合早报网以及人民网四家媒体关于“特金会”的相关报道,依托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料库方法、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建立了四国媒体首次特金会晤的小型语料库,以词汇为研究单位对四国媒体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以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词性、词频、搭配词、词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近现代中国报刊史上的著名副刊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其中黎烈文(张梓生)主编时期成《自由谈》史上最卓著时期,即1932年12月1日到1935年10月31日。该时期《自由谈》以刊登杂文出名,尚言论自由之风,引社会舆论之潮。为此,学界多从文学视野和新闻传播学视域来分析《自由谈》,尚未有从民族视角论证《自由谈》作为文艺副刊对民族危机下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