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媒体建构和共意动员研究--以澎湃新闻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垃圾分类虽有一些矛盾和异议,但已是政府、环保组织和多数民众的共识,可归为共意性运动。媒体作为整个社会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垃圾分类政策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作用,更是对民众进行共意动员的重要力量。因此,了解媒体在上海垃圾分类的议题建构和民众的共意动员中的作用,可为后续全国推广垃圾分类的媒体参与提供经验。
  本研究以澎湃新闻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新闻实践内容为分析对象,借助共意动员、新闻通用框架等视角和理论,结合对媒体人员和民众的访谈及对民众的问卷调查,探究大众媒体作为建构主体如何对垃圾分类进行议题建构和共意动员。
  研究发现,在具体的媒体建构中,澎湃新闻的常规报道因过度依赖官方信源而偏离新闻公正,同时因重“情景式框架”轻“主题式框架”而忽略对结构性问题的系统追问。这些都会影响媒体建构民众与环境议题间的关联性,进而影响民众的行动效力。但澎湃新闻还有多个栏目的多元内容跳出碎片化的常规报道,从思想和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和呈现信息。而这些内容构成了媒体共意动员路径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在共意形成层面,澎湃新闻的特色栏目通过框架搭桥——对话交流、框架扩大——意见引领和框架延伸——议题链接连接个体与社会运动组织的解释框架;在共意动员层面,澎湃新闻采用了陌生环保知识去理论化,恐惧诉求唤起危机意识,诉诸感情结合诉诸理性三种劝说性沟通策略;在共意提升层面,澎湃新闻在典型经验传播、环保意识提升及公民意识和社区自治精神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共意动员路径的三个层面不仅可为其它媒体提供具体操作和经验参考,而且可赋予垃圾分类相关议题更高的关注度,从而提升民众对其的关注度。
  在效果分析方面,词频统计揭示出上海垃圾分类的五个特点:现实问题暴露多,内容呈现模式吁求直观化、数据化内容,情感认同程度高,注重增强环保意识,社区场景效应强。问卷调查发现媒体影响下“民众对垃圾分类目的的认知多元且深刻”,但也存在“认知建构未充分转化成行为动员”的不足,同时还发现“相较于线上行为民众更愿意参与线下行为”。
  结合澎湃新闻在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实践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为媒体关注和报道垃圾分类议题提供六点建议。第一,减少对不必要的官方信源的依赖和标准的情节模式的使用,用系统性思考替代整合碎片化信息,思考垃圾议题所反映出的历时性、整体性和结构性问题。第二,持续关注垃圾分类,推动构建环保议题的公共领域。第三,积极寻求专业资源的合作与帮助。第四,做好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做一些监督、调查性的报道。第五,尽可能呈现多元声音,从铁板一块的舆论一律转向在求同存异中达成共识。第六,媒体应当引导民众和生产商反思消费文化与消费链条上的责任对等问题。
其他文献
品牌起源于市场经济竞争状态下的诚信背书,通过符号生产,对产品进行区分,形成诚信标志。我国农产品在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发展时期,面临销售难、溢价能力低、品牌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尤为凸显。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研究以广西为区域背景,研究品牌传播促进农产品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在数字营销时代,传播效果取决于用户与品牌运营方的互动,而数字营销传播效果达成离不开用户的参与。品牌传播
学位
在信息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时刻都在改写市场格局,全球信息网使得各种有相同利益或者兴趣的团体聚集起来,愈发复杂的网络巨系统在给予个人更多发挥空间的同时,网络舆情也相伴而生。  作为寡头企业,无论是在品牌知名度还是国际影响力方面都是一种标杆性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特殊而又重要的身份和垄断性地位,使得寡头企业网络舆情影响力辐射范围更广、国际关注度更高、复杂性更强。一个热点事件添加一些情绪
学位
“丧文化”是近些年来流行于中国青年群体之中的一股青年亚文化风潮。从表情包、语录到主题影视剧、歌曲、游戏,“丧文化”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全民关注的文化热潮,凭借着丰富的载体形式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舞台。  传统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往往遵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定势,从“抵抗与收编”的理论话语来讨论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但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丧文化”拥有着更多互联网的新特性。本文将“丧文化”放置于青年亚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领域的数字化推动了传播参与权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社会化的传播场域中,也使媒介伦理面临愈加复杂的现实背景。传播活动中,多元化的群体一方面凭借自身活力极大丰富了网络文化,创造出大量的新现象和经济模式,另一方面也往往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中由于自身伦理意识的模糊而引发大量负面现象,使得舆情高度复杂化甚至带来公共危机。这种背景下,群体传播不仅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突出传播现象,也是传播
学位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媒体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形态受到冲击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体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媒体信任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受众对媒体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受众对政治权威的信任和对媒体政治身份的信任。在新媒体背景下,
央视《等着我》作为一档大型公益寻人电视节目,借助国家力量,为普通老百姓实现团圆梦。自2014年开播以来,因《等着我》节目本身纯公益、无明星、低娱乐性,仅通过真情实感的故事支撑节目而广受观众好评,对其它公益电视节目的叙事具有借鉴意义。因而,本文将着重从电视叙事学的理论入手,分析研究《等着我》节目的叙事。  本研究在电视叙事学基础上,从故事和话语两个角度,利用个案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等着我》在20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危机程度加深,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也面临严重的宗教危机。为了应对民族危机和宗教危机,以陈撄宁为代表的爱国好道人士创办了《扬善半月刊》,试图借助舆论引导活动来复兴道教,重振中华传统文化,挽救日益危亡的时局。  此前,关于《扬善半月刊》的研究主要从宗教学的角度进行,本文从《扬善半月刊》的内容出发,通过对该刊背景、核心主张、舆论引导策略和引导效果进行研究,探索道教报刊舆论
学位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IT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形成强大竞争力,加速进军海外市场。但在当今新时代中美关系和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IT企业在国际社交网络中面临严峻的舆论环境和挑战。华为作为世界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在其设备安全性上受到西方国家政客、媒体、民众的质疑与指责。  本文以有关华为设备安全性议题的网络讨论作为研究对象,以归因理论为基础,
学位
早期《人民日报》诞生于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这一独特的历史时期,其社论也形成了一套承上启下、独特的写作方法。对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写作方法的研究对于帮助我们理清我国社论的发展脉络、把握我国社论的写作方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评论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发扬我党党报社论写作的优良传统,对新闻评论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将运用抽样、文本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在把握解放前夕
学位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党报呈现出的特殊属性与战略定位决定了党报无法完全被推向市场,各级政府支持党报发展是已是共识。然而,政府对党报的补贴通常注重补贴决策,即是否进行补贴和补贴的力度大小,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却缺乏关注。  本文以此为研究重点,利用CiteSpace5.1.R8S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近20年党报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报市场化改革进路,同时结合公共产品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