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崛起”:持守与突围及其限度 ——“文学桂军”研究

来源 :肖庆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广西文学界意识到广西文学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于是相继展开“百越境界”“广西文坛三思录”和“振兴广西文学大讨论”等一系列寻找广西文学未来出路的论争,试图实现广西文学“边缘的崛起”。这些论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边缘性焦虑和崛起欲求的作用下,广西文学界有意识地建设了“文学桂军”,并通过制定文学制度来保障其以集体面貌向全国突围。与以上相一致的是,19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文学桂军”在创作上也进行了策略性调整,其文学行为表现为“逃离地域”。这方面最典型的是,逃离广西地域文化而转向主流文化书写,目的是从“边缘”走向“中心”。新世纪初至今,“文学桂军”整体上的文学行为展现出“重返地域”的指向,但“逃离地域”的文学行为惯性依然在欲断不断地发生作用。文学行为上的逃离和重返,暗含着“文学桂军”始终受限于“边缘-中心”权力结构。“边缘-中心”权力结构中的“文学桂军”在文学行为上表现出多重悖论。最典型的是,“逃离地域”的文学行为恰恰使“文学桂军”具有了地域文学群体的共同性特征,从而表现为“逃离地域”的“地域文学”。将“文学桂军”作为一个整体,同时结合作家个案研究,通过考察198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复杂的文学行为,一方面可以厘清“文学桂军”进行“边缘的崛起”的路径,另一方面可以发掘其在“边缘的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悖论性困境。第一章从整体上考察“文学桂军”的历史生成。“文学桂军”的发生和发展,与“百越境界”“广西文坛三思录”“振兴广西文艺大讨论”等论争、文学制度建设、文学批评实践密切相关。对以上论争繁复的史料做出考辨和总结,并厘清促发“文学桂军”向全国突围的文学制度和文学批评实践的脉络。在深重的边缘性焦虑和崛起欲求的作用下,广西文艺界建设和发展“文学桂军”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制度和文学批评,目的就是促成“文学桂军”与“中心”进行平等的对话。第二章考察早期“文学桂军”在广西文学场域内自在状态下的创作形态。这一时期对应的时间段为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此时,“文学桂军”主要书写广西的地域文化,代表性的是方言土语、文学地理和民间信仰。文本中的广西地域文化既是广西文学的身份确认,又是广西作家的身份确认。第三章探索1990年代“文学桂军”在文学行为上采取的策略性变迁。为了实现“边缘的崛起”,19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文学桂军”逃离了广西文学传统,其文学行为变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文化层面弃斥广西地域文化,转向主流文化书写;另一方面是,在叙事形式和叙事精神层面转向“先锋”写作。以鬼子小说为个案,探究其版本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主流文化想象和身份重构。鬼子小说在版本流变过程中,文本中的广西地域文化都被有意识地删掉,如方言土语、文学地理和民间信仰,等等。结合鬼子的创作谈和访谈,我们体认到,鬼子小说版本流变中潜藏着作家的主流文化想象和身份重构,也暗含着边缘性主体走入“中心”的意蕴。第四章考察新世纪初至今“文学桂军”的文学行为变迁。新世纪初至今,“文学桂军”整体上的文学行为呈现出“重返地域”的形态。“重返地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民间”理论的引导下展开地域性叙事,尤其是方言写作;另一方面是,自觉地在文本中重建广西地域文化,如桂西北的野马镇和野马河,百色壮乡的莫纳镇和莫镇;还有一方面是,沟通粤桂湘文化,如漓江和湘江边界地带的文化形态、从鸳鸯江到珠江的岭南都市文学和徘徊在粤桂边城的“新南方写作”。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尽管“逃离地域”的文学行为业已趋于式微,但始终还在发生作用。比如,1990年代“逃离地域”的鬼子、东西、李冯,在新世纪后依然“逃离地域”,新世纪初登入文坛的青年作家黄咏梅和朱山坡在“逃离地域”之后再“重返地域”。第五章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讨1980年代初至今“文学桂军”始终面临的悖论性困境。这种悖论性困境具体表现为由地域造成的“边缘-中心”权力结构中的困境。“边缘-中心”权力结构中的“文学桂军”在文学行为上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文学桂军”终于因“逃离地域”这一文学行为共同性而成为“逃离地域”的“地域文学”。以林白小说为个案,考察其女性写作的发生和流变。林白的女性写作主要溯源于北京男性主流评论家的引导,其女性写作发生和流变的过程也就喻含着作家主体从边缘文化地理“鬼门关”走向权力禁中“京城”的心路历程。所以,林白的女性写作中潜藏着“边缘-中心”权力结构下的深层悖论。第六章结语部分总结1980年代至今“文学桂军”复杂的文学行为变迁过程,以及“文学桂军”一直以来面临的由地域造成的“边缘-中心”权力结构困境。
其他文献
机体在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下,内体微环境中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机械力。在面对这些机械力作用,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性质来调控机体的稳态,然而,这些机械力微环境造成的细胞水平机械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固有免疫应答至今仍没有被揭示。本课题首次在固有免疫系统中揭示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可以重塑巨噬细胞刚度从而在各种生化刺激下促进宿主防御。我们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响应各类细菌感染以及各类模式识别受体刺激
学位
<正>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术后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SSI)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经历持续的改进,但在医源性感染(HAI)中仍占较高的比例。SSI导致患者住院日延长,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但它是最可预防的医源性感染之一,仅靠医方的努力难以达到理想目标,把患者视为合作者,将其纳入医院SSI防控体系,有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和临床意义。本文就SSI防控研究进展、
期刊
随着上海娱乐消费文化的繁荣,“戏园”趋从于上海“商业性”“娱乐性”及“市场性”的介入,“戏园演剧”与“戏园观剧”分别作为伶人谋生行为与市民日常游乐活动,由此“戏园”成为近代上海商业演剧的主要展开场所。本文在梳理近代上海戏园形制与商业措施变迁的前提下,以“戏园”展开的各类演剧活动为考察中心,探讨近代上海商业演剧与演出场所、剧种更迭、演出主体、官方政令、传播媒介、城市景观、曲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并延伸讨
学位
一般情况下,当两个Ag+之间的距离短于其范德华半径之和3.44 ?时,两者之间非但没有排斥反而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特征,此时认为两个Ag+之间存在Ag+…Ag+相互作用。近二十年来,Ag+-配位聚合物因其独特的光物理性质而备受关注,研究者从理论计算与实验两个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功能材料的构筑与分子传感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的研究进展。本课题组前期基于Ag+…Ag+相互作用,构筑了系列以硫醇类化合物为
学位
晚清西史东渐是翻译研究和史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晚清史书翻译在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值得专题研究。本研究认为辩证理性是晚清史书翻译的现代性特征,表现为对传统史学概念、尤其是清以前史学概念的回溯与超越,由此奠定了史学现代性发生的基本模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翻译史研究,通过细描西史东渐,运用概念史研究方法论,综合现代性理论视角,以中国史学史、学术史、思想史为背景,考证晚清各个阶段的重要译者和
学位
《汗簡》是北宋初年郭忠恕(?)錄的一部傳抄古文字書,現存3073個字,以《說文解字》部首為序進行編排。《汗簡》自成書以來,歷代褒貶不一。隨著出土文獻的日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傳抄古文得到印證,《汗簡》一書也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和利用。尤其是近三十年以來地下出土大批量的戰國楚簡材料,為我們利用戰國竹簡文字來證《汗簡》傳抄古文字形提供了可能性,兩種材料的時代相同,字形關係更為密切。本文擬在各家研究的基礎上,
学位
自近代以来,现代教育所形塑的知识青年并不能充分被城市吸纳。当那些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不得不回到农村时,一方面,急需人才的农村如何消化他们的知识以及其生活方式、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农村知识青年怎样发挥自我价值并实现身心安顿,一直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遭遇的难题。对此,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视角出发,试图重塑另一种“知识”以回应上述难题。由于这一现实难题无法有效解决,参与“知识”重塑的文学再生产的小说创作,也
学位
审美意象是时空中的存在。在意象理论深入发展、文学艺术绚烂多元的唐代时空与审美意象之间产生了深情交融与碰撞,并融汇到诗、书、画、艺等审美意象深层,形成了独具特色、富含诗性且彰显古典美学精神的意象时空观念。本文选取唐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审美意象时空观的发展,来管窥古典审美意象论中的时空观念。无疑唐代美学与意象的卓越发展为意象时空观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样本,一方面,它处于特殊的审美意象发展阶段,承前启后,蕴
学位
在中国博物馆教育迅速发展的当下,中小学博物馆作为学校的一种新景观应时而生。这是“学习大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教育的反思和探索,也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下推动能力导向教育范式的一种新途径。近年中央提出的“关键能力”导向的教育政策与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学校教育突破传统的教学情境,而中小学博物馆应时而生。我国中小学博物馆的出现体现出两大特征:第一是短时期内群体性、聚集性的出现;第二这是一种中国原发的教育现象,并非
学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有效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而且对国民经济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文化产业提升到支柱性产业的战略高度,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和制定了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在关联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影视产业重要载体的影视基地成为近年来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头戏”。现阶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