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互作关系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应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xl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分布最广、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虽然个体微小难辨,但却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个体很少单独存在,而是彼此聚集在一起形成庞大且高度动态的群落;它们通过细胞间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这些复杂的网络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自然微生物群落的复杂背景以及缺乏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理解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网络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近,基于合成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利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人工构建合成微生物群落(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y),为探究微生物生态互作网络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尽管已有少许研究利用合成群落来探讨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但其工作多局限于一种或两种特定相互作用类型(如合作和竞争),不足以阐明自然微生物群落中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因此,一套能够兼容不同生态互作类型、且能够有效并系统研究复杂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实验体系有待研发。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大肠杆菌突变株,以构建的模块单元为基础,组装具有不同生态互作关系的微生物群落,并建立不同数学模型定量化描述微生物种群动态。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构建具有可调控的、不同生态互作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2)建立不同的微生物动力学模型框架;(3)基于合成群落探讨种间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种群对外界干扰的响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成功构建具有不同生态互作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通过本研究中人工构建的微生物实验体系,可以快速组装获取具有不同生态互作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首先,利用阅读框敲除法和重组质粒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模式微生物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进行基因编辑,构建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和过表达菌株,以及群体感应系统中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而构建基于代谢作用的促进模块和基于群体感应的抑制模块。其次,通过组装这两个工程模块,成功构建了具有偏利共生、偏害共生、合作、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2.探讨并展现合成微生物群落所具有的可调控性在成功构建的具有不同生态互作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相互作用的可调控性及其对群落动态的影响。通过设计具有不同初始培养条件的共培养实验,发现: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调控两个工程模块,在同一对菌株间实现捕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和竞争关系的转变;另一方面,具有捕食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在一定的初始接种条件下,会表现出独特的种群动态模式,群落会呈现崩溃、捕食者占据优势以及被捕食者占据优势等截然不同的动态模式。3.构建并比较了三种不同的微生物动力学模型基于微分方程组(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ODEs),构建了广义LotkaVoterra、化学物质介导和综合模型三个不同的微生物动力学模型框架。首先,通过实验与模型结果的直观对比,发现三个模型均能较好地定量描述实验观测到的具有不同互作关系的合成群落种群动态。其次,通过计算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综合评价模型表现性能,发现在描述偏害共生和捕食关系种群动态时,综合模型具有更好的表现。4.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影响种群对外界干扰的响应首先,利用成功构建的具有不同互作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开展抗生素干扰实验,探究种间相互作用对种群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参与不同生态互作的微生物对抗生素干扰的响应不同。其中,只有参与偏害共生和捕食关系的R-Δarg R菌株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与单培养相比分别提高了167%和34.6%。其次,借助数学模型探究相互作用影响种群抵抗力的生态机制,发现环境压力会随着正相互作用的方向积累,随着负相互作用的方向减弱。综上所述,我们成功构建了具有不同生态互作关系的、且具有一定可调控性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利用该实验体系对微生物群落响应外界条件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构建微生物动力学模型,定量化描述合成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动态。研究成果为设计与构建具有可控性、可操作性的微生物实验系统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探究重要的生态学问题开辟了可能的实验途径。
其他文献
精子发生过程为成熟精子的产生奠定基础,PIWI蛋白参与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精原干细胞增殖、减数分裂以及精子形成的调控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十足目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作为产生无尾类精子的代表物种,学术界对其生精细胞发育过程调控的研究较少,PIWI蛋白是否及如何参与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的调控未知。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PIWI蛋白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中
学位
竞争是局域尺度上导致树木生长下降进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然而竞争影响树木生长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以江西省南部的高密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收获法取样和室内分析对竞争影响树木生长的生态学机制开展了以下三部分研究:(1)量化竞争对树木生长(长势:生物量、胸径生长速度)的影响;(2)分析树木构型、生物量分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化学计量特性、水分利
学位
细胞色素c(c-Cyt)是一类血红素(heme)辅因子以共价方式与蛋白多肽链连接的蛋白质,作为电子载体和氧化还原酶广泛地参与生物体能量的传递过程,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希瓦氏菌(Shewanella)是一类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异乎寻常的呼吸(电子受体还原)多样性,在生物能源和环境生物修复方面应用前景广阔。这主要归因于这类菌编码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的c-Cyts,例如该属中的研究模式,奥奈达希
学位
植物生长发育受环境条件的广泛影响。植物生长具有固着性,无法像动物一样移动以躲避不利环境。植物要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下游转录因子,以调节基因表达并触发后续生理响应适应变化的环境。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了解植物如何应对环境温度升高的分子机制,有利于改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在高等植物中,温和高温会使植物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统称为热形态建成。b HLH转录因子PIF4在拟南芥的热形态建
学位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丝状昆虫病原真菌是真菌杀虫剂和杀螨剂的主要来源,不仅对自然环境友好,而且对野生蜜蜂安全。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潜力取决于它们的毒力,胁迫耐受性和无性发育性状,后者关系到作为真菌杀虫剂活性成分的分生孢子产量和质量。因此,真菌生物防治潜力是由复杂信号传导和表观遗传网络控制的多种细胞生物过程和事件的集中体现。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hi stone l
学位
恶性肿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难治性疾病。其中休眠肿瘤干细胞能够抵抗目前传统的放化疗及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形成及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因素。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手段通常针对大部分活跃的肿瘤细胞,但无法清除抵抗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休眠肿瘤干细胞。由于激活后的休眠肿瘤干细胞丧失其治疗耐受并且通过清除休眠肿瘤干细胞能够消除肿瘤的恶性演变能力,因此休眠肿瘤干细胞的激活清除或休眠维持被认为是目前治愈恶性肿瘤的重要途
学位
生态位分化如何驱动物种形成这一科学问题将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东亚亚热带山地既是森林树种的博物馆也是其摇篮,然而我们对第三纪以来的气候改变和生态转变如何驱动该地区森林关键类群的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还知之甚少。第三纪孑遗植物枫香树和缺萼枫香树是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山地的重要经济林树种,二者为姐妹类群,分布于不同植被类型,呈海拔替代分布,生态位分化
学位
磷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磷大部分呈固定态无法直接供植物利用,缺磷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分子水平理解和阐明参与植物磷稳态调控的成员及其作用机制,是作物磷高效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液泡储存了植物细胞绝大多数的磷,对于平衡胞内磷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OsSPX-MFS蛋白家族的三个成员OsSPX-MFS1、OsSPX-MFS2和OsSPX-MFS3均为水稻
学位
细胞色素c(cytc)是一类血红素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生命中,主要作为电子载体或末端还原酶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如呼吸作用。与高等真核生物相比,细菌通常拥有多种细胞色素c以支持它们呼吸各类非氧电子受体,这对于它们在自然界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至关重要。以呼吸多样性闻名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属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其研究模式菌株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编码
学位
中国亚热带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既是植物的“博物馆”也是其“摇篮”,但人们对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震荡和复杂的地质地貌如何驱动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形成还知之甚少。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开展系统发育学、亲缘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的整合研究,将为深入理解该地区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见解。紫藤(Wisteria sinensis(Sims)DC.)隶属于豆科(Fabaceae)紫藤属(W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