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偏重稳定平台工作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defend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动垂直钻井技术作为一种主动纠斜技术,是钻井工程最为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依靠机械式稳定平台控制井斜,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耐温能力可达到300℃,适用于深井、超深井等高温、高压作业环境,是特深科学钻探高温条件下主动防斜的唯一途径。偏重稳定平台作为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井斜测控的关键部件,其响应灵敏度及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工具的纠斜效果。研究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偏重稳定平台动力学特性,对于提高自动垂直钻具的纠斜控制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偏重稳定平台受力分析为基础,对偏重稳定平台完成了初始设计,并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盘阀间摩擦系数、止推轴承摩擦系数、轴向轴承摩擦系数以及上、下盘阀间相互作用力对偏重稳定平台响应灵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明确了上盘阀与下盘阀摩擦系数及相互作用力作为形成盘阀之间摩擦阻力的重要参数是影响偏重稳定平台性能的关键因素。其次为减小上盘阀与下盘阀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上盘阀与下盘阀间采用了不完全接触方式,结合缝隙流理论及数值仿真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可知,引入高度合适的缝隙流不仅可有效减少盘阀间的接触面积和当量摩擦半径,同时也可以减小盘阀与流体不同接触面间的压差,从而起到减少盘阀间摩擦阻力,提高稳定平台控制精度的作用。偏重稳定平台中的上、下盘阀在工作过程中承受工具流道中流体压差的作用,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对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系统内部的流体压力分布进行了分析,在保证执行机构推靠力的基础上,得到了作用于上、下盘阀间的流体压差。同时在流体动力学仿真的基础上,完成了室内实验,通过与推靠力相互结合的方式得到了不同边界条件下偏重稳定平台盘阀处的流体压力情况,为偏重稳定平台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上、下盘阀以及轴承之间的摩擦系数是影响偏重平台摩擦阻力的重要因素。基于库伦定律,明确了摩擦系数测量原理,并研制了摩擦系数室内测试台架,对盘阀及止推轴承在干燥、水润滑及加4%膨润土的钻井液中的摩擦系数进行了测试,得到了轴承及盘阀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摩擦系数。基于偏重稳定平台受力分析以及影响偏重稳定平台性能的关键因素测试结果,建立了偏重稳定平台单摆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可知偏重稳定平台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类单摆特性,且其摆动频率随着井斜角增大而增大。同时在偏重稳定平台摆动过程中,偏重稳定平台的稳定时间及稳定位置受到摩擦阻力与偏心力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确切的说在偏重平台的摆动过程中,势能零点和速度零点是影响偏重平台稳定位置及时间的关键点。由于偏重稳定平台在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动态推靠式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的偏重稳定平台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本体转速的影响,分析了转速对偏重稳定平台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工具的转速与偏重稳定平台初始运动方向相同时,有提高响应灵敏度的作用,同时在速度合理的情况下会促使偏重平台向势能零点(井斜低边位置)偏移,但速度增大时反而会使稳定位置加速偏移。而当工具转动方向与偏重稳定平台初始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时,则会降低响应灵敏度。建立的机械式垂直钻具偏重稳定平台动力学模型,以及影响模型构建的关键参数室内测试,为提高机械式垂直钻具控制精度,优化钻具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实验数据,对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华北奥陶系牙形石丰富,其中上奥陶统动物群特征表现为浅水-暖水型牙形石动物群。本文对华北西北缘内蒙古大佘太地区上奥陶统白彦花山剖面进行牙形石采集和研究,获得1215枚牙形石,共计17属43种,并建立了 1个新种Tasmanognathus coronatustus n.sp.。根据所产出的牙形石动物群延限,笔者共划分出三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Belodina confluens 带,Yaoxi
岩浆作用在地球与岩石圈物质分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岩浆生成、运移至最终侵位,众多演化过程均参与其中,如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演化过程中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及不同岩浆之间的混合混杂作用等。岩浆作用过程的复杂性反映在岩浆岩复杂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中。而关于岩浆过程中何种作用才是控制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的首要因素,一直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由区域强烈岩浆作用形成的成分复杂的巨大杂岩体是研究该科学问题的极佳
燕山褶皱-逆冲构造带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属于典型的陆内构造变形带。自中生代以来,燕山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中早白垩世之后全面处于伸展构造背景的观点己广为接受,但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的构造性质及构造演化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山间盆地内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开展盆山系统沉积学及构造学研究是揭示燕山构造带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构造变形机制、演化过程及大地构造环境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选取燕山构造
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
本论文主要围绕“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成矿系统”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了内蒙古地区新发现的维拉斯托锡和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其矿化特征以深部的蚀变斑岩型、岩体上部的热液角砾岩型、岩体内部及近端云英岩脉型和岩体稍远端的热液脉型矿化为主要特征。由斑岩体至外围依次为Rb-Li-(Sn)、Sn-(W-Cu-Zn)、Cu-Zn-Ag成矿,蚀变组合分别为钠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白云母-石英-伊利石、石英-
华北中北部位于华北克拉通中央造山带与西部板块孔兹岩带的结合部位,构造历史复杂,是研究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对于该区域的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尚未有较全面的、一致的认识。对怀安地区TTG片麻岩和花岗岩类进行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怀安地体古元古代主要经历两期较长的岩浆活动:2.6-2.2Ga和1.9-1.7Ga。在2.6-1.7Ga时期,为东部板
满洲里地区与著名的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田及蒙古的多尔诺特铀矿田同处于中蒙-额尔古纳前寒武纪中间地块上。该区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作用与区域铀成矿关系密切。本文以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为主线,开展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总结研究区铀成矿规律并分析成矿前景。厘定了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岩浆岩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满洲里
豫西及其邻区寒武纪苗岭统中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包括凝块石、均一石、叠层石、核形石和微生物碳酸盐岩复合体等,多以生物丘的形式产出在淹没不整合型三级沉积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强迫型海退体系域,为相对海平面下降阶段的沉积记录,代表着较为壮观的沉积学现象。一般而言,较厚的微生物席形成凝块石和均一石,而较薄的微生物膜或微生物席形成叠层石和核形石。微生物的建造作用可以从以下地质记录中推断出来:①与众
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矿业活动是砷污染来源之一。对砷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是治理砷污染的前提。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PXRF)是一种可实现快速、无损、经济及多元素分析的便携式设备。本文利用便携式X荧光仪对白岭铜锌多金属矿区砷元素的粉尘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砷元素在植物中的富集水平进行了评估,研究了样品制备、数据质量、校正模型等相关问题,依据PXRF数据综合评估了白岭铜锌多金属矿区的砷污染水平。白岭铜锌
特提斯造山带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构造域之一,其不仅记录多重古陆及其间陆壳碎块间的相互作用、汇聚拼合、隆升事件的发生;而且也记录了多重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及消亡过程。这些事件决定了它在全球构造和洋陆变迁等重大地质问题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约束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限是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系统演化的关键,它们的俯冲闭合与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印度-亚洲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的隆升及整个东亚大陆发生挤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