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干预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观察,希望作以下的探讨: 1、明确不同干预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2、通过治疗期间的观察,明确不同干预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差异,明确中西医结合、口服加外用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 研究方法: 1、病例来源 患者均为来自天津人民医院肛肠科就诊的门诊病人,符合下述标准选择12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自动产生随机数字的功能随机分为4组。其中试验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C组各30例,D组32例,因自行终止治疗脱落2例,实际入组3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入选患者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40.25岁;病程3月~5年,平均17.78个月。经统计学分析A、B、C、D四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结肠镜黏膜积分、症候积分均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试验组(A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 对照组(B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 对照组(C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灌肠 对照组(D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 3、观察指标 3.1试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C组、D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访视点(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症状积分 3.2试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C组、D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结肠镜黏膜积分 3.2试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C组、D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访视点(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症候数值 4、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 for Windows Release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不同治疗组各次就诊的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 研究结果: 1、各组UC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评定 A组综合疗效优于B、C、D组;B、C组综合疗效优于D组。治疗期间各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2、各组UC患者治疗后症状疗效比较 A组疗效优于B、C、D组;B、C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愈显率(63.3%)优于C组愈显率(56.7%);B、C组疗效优于D组。各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各组UC患者治疗后粘膜病变疗效比较 A组疗效优于B、C、D组;B、C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愈显率(63.3%)优于C组愈显率(56.7%);B、C组疗效优于D组。各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4、各组UC患者治疗后症候疗效比较 A组疗效优于B、C、D组;B、C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愈显率(60.0%)优于C组愈显率(56.7%);B、C组疗效优于D组。各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5、各组间各访视时点症候数值比较 A组与B组症候数值比较,各组首诊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首诊时症候具有可比性;第1周复诊时,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可以认为前1周症候改善没有区别;第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在中后期优于B组;A组与C组症候数值比较,各组首诊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首诊时症候具有可比性;第1周复诊时,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可以认为前1周症候改善没有区别;第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A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在中后期优于 C组;A组与D组症候数值比较,各组首诊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首诊时症候具有可比性;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全程均优于D组;B组与C组症候数值比较,各组首诊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首诊时症候具有可比性;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C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全程无明显差异;B组与D组症候数值比较,各组首诊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首诊时症候具有可比性;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B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全程均优于D组;C组与D组症候数值比较,各组首诊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首诊时症候具有可比性;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C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全程均优于D组。 6、各组间各访视时点与首诊症候数值差值的比较 A组与B组症候数值的差值比较,经秩和检验,第1周复诊时,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可以认为前1周症候改善没有区别;第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在中后期优于B组;A组与C组症候数值的差值比较,经秩和检验,第1周复诊时,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可以认为前1周症候改善没有区别;第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在中后期优于C组;A组与D组症候数值的差值比较,经秩和检验,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在全程均优于D组;B组与C组症候数值的差值比较,经秩和检验,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C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无明显差别;B组与D组症候数值的差值比较,经秩和检验,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B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全程优于D组;C组与D组症候数值的差值比较,经秩和检验,第1、2、3、4周复诊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组对UC患者症候的改善全程优于D组。 7、各组各访视视点症候数值与首诊症状数值的比较 各组每次治疗后的症候均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由下表可知,A组在第1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5,第2、3、4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B组在第1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4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第1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4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组在第1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3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复诊时与首诊症候数值相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在改善UC患者症候的起效时间早于B、C、D组。 8、各组之间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A组与B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1.535,P=0.21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第1、2、3、4次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的平均等级低于B组,可以认为A组比B组对于减轻UC患者临床症状更有效;A组与C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1.535,P=0.21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第1、2、3、4次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的平均等级低于C组,可以认为A组比C组对于减轻UC患者临床症状更有效;A组与D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1.535,P=0.21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第1、2、3、4次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的平均等级低于D组,可以认为A组比D组对于减轻UC患者临床症状更有效;B组与C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003,P=0.95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第1、2、3、4次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B、C组对于减轻UC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B组与D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000,P=1.00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第1、2、3、4次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B组对于减轻UC患者临床症状优于D组;C组与D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002,P=0.9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第1、2、3、4次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C组对于减轻UC患者临床症状优于D组。 9、各组之间结肠镜粘膜积分比较 A组与B组治疗前结肠镜粘膜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667,P=0.56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的平均等级低于B组,可以认为A组比B组对于改善结肠镜粘膜病变更有效;A组与C组治疗前结肠镜粘膜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652,P=0.57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的平均等级低于C组,可以认为A组比C组对于改善结肠镜粘膜病变更有效;A组与D组治疗前结肠镜粘膜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779,P=0.32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的平均等级低于D组,可以认为A组比D组对于改善结肠镜粘膜病变更有效;B组与C组治疗前结肠镜粘膜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001,P=0.98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等,说明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 P值大于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可以认为两组对于改善结肠镜粘膜病变无明显差异;B组与D组治疗前结肠镜粘膜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883,P=0.29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组的平均等级低于D组,可以认为B组比D组对于改善结肠镜粘膜病变更有效;C组与D组治疗前结肠镜粘膜积分例数相比,经χ2检验,χ2=0.876,P=0.30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访视时,经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的平均等级低于D组,可以认为C组比D组对于改善结肠镜粘膜病变更有效。 研究结论: 1、A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B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C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灌肠)、D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均取得显著的疗效。 2、在综合疗效方面,A组疗法B组、C组、D组疗法,B组、C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D组。 3、在症状改善方面,A组疗法B组、C组、D组疗法,B组、C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D组。 4、在结肠镜黏膜改善方面,A组疗法B组、C组、D组疗法,B组、C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D组。 5、在症候方面,A组疗法B组、C组、D组疗法,B组、C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D组。 6、在症状、结肠镜黏膜改善、及症候改善方面,A组疗法起效时间早于B组、C组、D组疗法,在治疗中后期疗效均优于B组、C组、D组疗法,疗效持久有效。 综上所述,A组、B组、C组、D组疗法对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均有效,但A组综合疗法更有效,并且起效快,作用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