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静音就能更专注?手机提示音与大学生注意警觉的关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x10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的快速增长,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智能手机的提示音带来的负面影响。先前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提示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工作表现以及幸福感都存在负面影响,但少有研究从听觉通道去探讨手机提示对注意警觉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手机成瘾与情绪效价在智能手机提示音与大学生的注意警觉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如何降低手机提示音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一共有三个子研究,分别探讨手机提示音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注意警觉、什么类型的手机提示音对大学生的注意警觉影响最大以及如何减弱手机提示音对大学生注意警觉的负面影响。研究一探究了手机提示音对大学生的注意警觉的影响,该研究共有40名大学生参与并且完成了改编版本的线索.靶子范式,结果显示,有手机提示音组的大学生的注意警觉显著差于控制组;研究二的目的是探究手机提示音的情绪效价和智能手机成瘾在手机提示音与大学生的注意警觉之间的调节作用.该研究共有35名大学生参与并且完成了听觉版本的线索一靶子范式,结果显示,智能手机成瘾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大学生对积极的手机提示音存在注意警觉.对消极的手机提示音存在注意脱离困难;研究三是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手机提示音管理策略对注意警觉的影响以及手机提示预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该研究共有68名大学生参与并且要求他们观看并学习20分钟的讲座视频,在观看结束之后完成学习测验和线索.靶子任务,采用摄像头记录所有参与者的表现情况,结果显示,仅在手机提示音开启的前提下,无手机提示预期的个体会减少个体看向手机、拿起手机以及使用手机的次数,并且在学习的10-15分钟这个时间段的任务表现更佳,并且在手机提示音开启的前提下,个体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视频学习当中的努力程度和专注程度。
  这些结果表明,仅仅只出现手机提示音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注意警觉,并且这种影响会受到手机提示音的情绪效价的调节,对积极情绪的手机提示音存在注意警觉,对消极情绪的手机提示音存在注意脱离困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手机提示音开启的状态下,预期没有手机提示的大学生比控制组的大学生在视频学习的第10-15分钟当中的任务表现更佳,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分心次数更少,本研究通过降低心理预期的方式改善了大学生的注意功能和任务表现,为干预智能手机干扰的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后,互联网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开启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步伐,逐步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有力工具。只要在搜寻引擎中输入关键词,人们便可低成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的提高,“互联网+医疗”概念的兴起,人们对健康信息需求增加,互联网借助其自身优势成为满足大众健康信息需求的主要途径。但应关注到,互联网健康信息虽然免费,可信息质量优劣不一,缺乏专业医学背景的
中学阶段是个体学习活动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思维都将为之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对于中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学习活动必然是最重要的活动。而学习投入一方面能正向地预测学生的学业表现,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乐观态度、抗挫折能力和创造性等正向积极品质,为学生乐观地面对未来人生起到基础性作用。所以,学习投入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中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从未来时间洞察力这一个
学位
关系流动性作为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取向,关注的是社会环境与人们的交互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人际交往为切入点,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身处情境中的个人如何感知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资本如何预测个体人际敏感性的高低(即是否展现出更好的人际交往表现)。  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92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施测了关系流动性量表、人际敏感性量表、线上社会资本量表和线下社会资本量表,从而对关
主要依恋对象从父母向同伴转移是成人依恋系统健康发展的标志(Bowlby,1969)。依恋转移的过程就是依恋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的主要满足对象从父母变成同伴的过程。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文化下依恋转移的发展以及对心理适应的影响,而中国文化下依恋转移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涉及依恋转移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的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两个研究,对中国大学生依恋转移的现状,依恋转移对心
学位
短视频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个体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将其展示给陌生人。已有研究表明自恋者擅长关系的建立也更能在浅层的社交关系中吸引他人的"关注"并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收获。本文提出自恋人格高度膨胀的自我概念和表现欲使得他们更偏好使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策略来获得关注并维持其积极的自我评价。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用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检验了我们的理论。研究1调查了905名使用抖
学位
正能量是一个社会流行语,它的出现折射出人们内心对于积极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是对中国人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虽然正能量广泛流行,但人们对于正能量的价值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负能量的不良后果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探讨正能量带来的影响,提示人们关注正能量的重要性、了解负能量的不良后果,引导人们重视对自身正能量的培养,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获得更高的人际关系满意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数字线索预测使用者人格特质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透镜模型。透镜模型是指利用自评心理特质、他评心理特质和环境线索计算线索有效性、线索敏感度、线索利用性和准确性,进而确定根据环境线索预测个体人格特质的准确性。以往研究使用Facebook,twitter等文本、照片类社交媒体的研究发现利用个体在社交媒体上面的状态更新、自拍等信息可以准确预测其人格
学位
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对生活中丰富的视觉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一般来说,对视觉信息的选择是通过激活和抑制两种机制实现的。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能够快速的激活视觉注意系统,引发注意偏向,获得加工优先权。而返回抑制是通过抑制对之前搜索过的位置或对客体再搜索的抑制来促进对新位置的视觉搜索的可能性,是一种适应性机制。那么当把情绪信息呈现在返回抑制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的加工是否会对返回抑制产
近二十年来,网络欺负作为一种新的欺负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网络欺负的角色是否会发生变化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想要针对中国青少年群体探究两个问题:(1)网络受欺负是否会纵向预测网络欺负行为;(2)个体因素(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网络欺负敌意归因、网络欺负内在归因、网络欺负自我效能感以及性别)是否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起调节作
家庭风险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间复杂的动态作用机制还未探明:如在纵向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对家庭风险是否存在影响?家庭累积风险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故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方法,基于累积风险模型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之间的发展级联模型及二者间的中介作用进行考察。  研究一:于2018年9月、2019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