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氟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制备、尺度调控及其光、电学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氟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制备、尺度调控及其光、电学性能展开工作,发展了多种制备氟化石墨烯以及氟化石墨烯量子点的方法,实现了氟化石墨烯及其量子点在化学组分、微观结构以及形貌尺寸上的可控制备。采用多种元素分析与结构表征技术对得到样品的化学组成、形貌结构以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利用光、电学测试手段考察了化学组成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对其电学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溶剂的表面能、极性与氟化石墨烯表面能的关系,在超声辅助下以商业化的氟化石墨为原料、采用廉价的N-甲基吡咯烷酮为插层试剂,剥离制备得到了单层和少层的氟化石墨烯。实验表明改变超声时间可实现氟化石墨烯中氟含量的有效调控,并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氟含量对于氟化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能(如亲疏水性、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氟化石墨烯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并建立了可能的分散机制。  2.以氧化石墨烯和氟化氢溶液为原料,通过紫外光照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含有少量氧和较高氟含量的氟化石墨烯,对制备的氟化石墨烯的结构和化学官能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根据对氧化石墨烯电子结构和带隙的分析,提出氧化石墨烯诱导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3.利用氧化石墨烯容易制备以及良好的成膜性质,发展了以氟化石墨作为氟化试剂、氧化石墨烯作为碳源来制备氟和氧共掺杂的石墨烯薄膜的方法。通过调整反应的温度实现了对石墨烯掺杂量的调控,评价了石墨烯掺杂量和结构上的变化对于石墨烯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氟氧共掺杂的石墨烯具有更加优异的电学性能。  4.设计了利用亲核取代反应来制备氟和氧共掺杂的石墨烯的方法,使用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钾的混合碱来处理剥离制备的氟化石墨烯,得到了羟基修饰的氟化石墨烯。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反应比例,研究了氟化石墨烯到羟基修饰的石墨烯在转变过程中微观结构、化学组分以及发光行为的变化,结合多种表征手段以及理论计算分析了其发光行为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化学修饰引起的石墨烯微观结构的变化对其发光行为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化学修饰本身的发光理论。  5.以剥离制备的氟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改进的超声酸处理和水热的过程,实现了不同氟含量、不同尺寸的氟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可控制备,研究表明氟化石墨烯中氟的含量对于其制备的量子点的尺寸具有显著影响。考察了制备的氟化石墨烯量子点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以及不同激发波长下的发光行为,并对得到的量子点的发光机制和耐酸碱原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讨论。  6.通过使用乙二胺改性商业化的氟化石墨、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剥离制备得到了氟化石墨烯,再经过混合酸超声处理与水热的过程制备得到了尺寸均一、具有可调氟含量的氟化石墨烯量子点,并考察了其发光行为。
其他文献
该论文集中于杂原子分子筛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钛硅分子筛的基础研究,采用固体核磁、ESR、IR、UV-Vis等多种实验技术和原位研究手段,从分子筛的合成过程、模板作用机理、活性
该论文通过一些小分子、原子和离子物种在电极界面上发生的有序吸附,成功地研究了这样的修饰界面对一些有机、无机及生物地电活性物种电子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金表面上,
矿物、稀土快离子导体的研究是于立足于开发利用该省丰富的粘土矿物和稀土资源,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具有架状结构的Nasicon型快离子导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固体电解质电池作了
该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多硫代二硫杂戊烯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并采用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了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该论文报告了八组有N-月桂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AMT)参与的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值及分子相互作用参数值;在Siddiqui等人的方法基础上,对混合吸附中
该文围绕电子转移反应过程动力学以及与电子转移反应相关的一些性质问题,开展发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全文共分八章.在简单阐述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历史发展背景,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该文以分子磁交换机理为指导思想,选择并设计合成了预期能有效传递磁交换作用的含硫多原子桥联配体(二硫代草酸要和二硫代草酰胺根),克服了配体及其配合物稳定性等困难.设计
共聚物不仅具有分子量分布,同时还存在着组成的多分散性.该文系统地综述了共聚物组成分布表征的各种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丁苯共聚物组成分布及分子量的表征问题,得到了许多有意
针对日益复杂苛刻的使役环境对无油无铅化摩擦副材料的使用要求,开展了热喷涂铝青铜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对铝青铜涂层的喷涂工艺、微观组织、摩擦学性能、失效机理之间的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低功率,高色域,广视角,轻薄,高对比度以及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再者,它属于主动式发光,不需要蓝光驱动,使用起来更加安全可靠,因此被称为终极显示器。目前限制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