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世俗化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lwz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图像学的方法,从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在体态特征、面貌、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上呈现出来的世俗化风格分析观音的审美特征。从大足石刻整个艺术风格来看,它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从时间上、地域上看佛教造像的形态流变也可以得出,晚期大足石刻的佛教造像艺术风格越来越走向人间化、大众化、世俗化的造型审美趋势。而随着观音信仰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深入民间带动了观音造像的发展和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尤其观音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形象流变,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的表现载体。从最初的佛教东渐时期引进的具有明显西域色彩的男相观音,到魏晋时期亦男亦女的观音、再到盛唐丰满、富贵的华丽观音,到宋朝世俗化、生活化、女性化的观音己经深深烙上中华文化的色彩。方方面面来看,根据巴蜀这一特殊的地域人文环境出发,本文仅仅从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的世俗化演变过程探讨其审美特征。针对本篇文章,本文旨在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一是“大足观音造像的世俗化特征分析”;二是“观音造像形成世俗化审美特征的成因分析”。针对“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世俗化特征分析”,笔者首先运用潘洛夫斯基开创的图像学研究理论,主要采用其图像分析、图像解释法,从大足观音的总体概貌、造像的题材、观音造型特征等要素入手,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观音造像与大足石刻观音造像比较、例证分析,笔者得出大足观音形象展示了神性的“人性化”和神像的“世俗化”特征,在体态上“窈窕婀娜”、面貌上似“人间众生”、着装上“宽衣薄带”,普遍呈现世俗化的审美特征,并且发现大足形成独立的区域观音造像世俗化审美特征还有一定普遍性、系统性和继承性。针对“观音造像形成的世俗化审美特征成因分析”,笔者主要采用文献法、考察法,用美学的范畴、原理和概念来分析大足观音形成世俗化审美特征的原因,从宋代巴蜀地区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观音造像本身五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宋代佛教场地的世俗化、人们“现实主义的信仰心理”对观音造像的世俗化审美趋势起着推动作用;(2)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缘环境、丰厚的物质条件、安定的政治环境、闲适的生活方式为大足观音造像普遍呈现世俗化的审美特征提供了条件;(3)宋代世俗文艺空前发展、形成以审美为教化工具的功利主义美学传统必然影响观音造像艺术向世俗化方向发展;(4)大足地区浓烈的观音信仰重于宗教的民间佛教思想信仰,其观音造像本身从传入中国始,其不断的世俗化进程,形成的平民化、女性化形象也是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呈现世俗化的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的重金属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废水排放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含铅废水主要来
我国目前主要通过实施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对大病医疗的保障。然而大病的补偿率仍然较低,
英语教育的低龄化是国际英语教育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我国更为明显。目前,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都普遍开展了幼儿英语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使得幼儿园英语教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开始积极地探求和寻找思路与方法,人们开始从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上重新考虑人与自然
我国素质教育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入,相关教学模式也因此而做出了改变,尤其是高中计算机教学,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在素质教
情绪冲突是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成为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内容。目前为止对情绪冲突的研究基本上研习了认知冲突的范式和逻辑,集中于研究情绪对认知控制任务的影
近年来,中国的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突飞猛进,在中国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间存在的不合理性也逐渐显现,对于公路质量状况的检评重视不够,传统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难
针对针孔接触件散件电镀金中常见的镀层质量问题 ,从产品设计和电镀工艺以及电镀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每间幼儿园都应该配备一个专门的幼儿图书室。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配备适合各年龄班阅读
在对风力发电塔架法兰和筒体缝隙进行焊接的时候,法兰的表面上容易出现变形,故在焊接过程中采用刚性固定法控制角变形,并在组对工序中严格控制组对间隙。采用技术措施控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