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研究——以Y县H乡S社区为例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疫情常态化时期,由于疫情发展的多发性与不稳定性,加之人民群众表达的多方面诉求,使得政府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社区已经成为了社会治理的一个基础单位,也成为了防范社会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将党建引领的多主体协同落实于健康社区治理以实现政府各项防控举措的成效,成为我国成功应对此次疫情的关键。作为传统农村发展而来的新型基层单位,农村社区已经成为国家下沉各种资源的主要平台。通过不断加强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及社区居民的协作,以实现农村社区良好治理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以疫情常态化为研究背景,以Y县H乡S社区为例,对我国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及扎根理论,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梳理现有关于农村社区协同治理的研究成果,以协同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支撑,以Y县H乡S社区作为典例,以疫情常态化为研究背景,结合访谈资料、官方通告等内容,总结S健康社区协同治理参与的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取得的成效;第二,通过对访谈资料、政策文件等内容的整理,结合扎根治理理论,构建出S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机制;第三,通过对S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着主体的协同意识较低、政社的协作效率不高、治理的人才储备不足、治理信息的协同不畅等问题,并从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主体参与条件不充分、制度保障机制不成熟、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信息联动机制不完善四个方面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Y县H乡S社区的调查研究,本文从扩大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主体参与、完善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制度保障、健全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人才保障、加强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信息联动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选取的案例虽然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本文只能就现有的文献资料、访谈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统计,对我国农村健康社区协同治理中问题、问题成因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其他文献
对流层延迟是影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大气再分析资料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得到相当大的提高,可以从再分析资料中获取高精度的对流层延迟信息。同时,将大气再分析资料计算所得的对流层延迟产品应用于GNSS PPP也成为了
学位
光谱指数是光学遥感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数据处理方式,使用光谱指数可以快速地从复杂的光谱数据中提取出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信息。相比于原始波段,光谱指数是更接近于研究目标的特征,在地物分类、变化监测以及生物变量反演等遥感应用中经常使用光谱指数代替原始波段作为输入特征。然而,如何为不同遥感应用选择最合适的光谱指数是个难题。因此,有必要发展因地制宜的光谱指数设计方法以应对遥感应用的需求。传统基于人工经验设计光谱指
学位
广西桉树占全国林地面积的千分之七,却满足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木材需求,对维护我国木材安全及保护天然林砍伐起到重要作用。我国桉树人工林多以短轮伐期经营为主,而现有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周期相对较长,数据更新频率难以满足短轮伐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的数据需求。因此,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以Landsat、Sentinel-2和MODIS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对不同数据源、不同分类算法桉树人工林空间分布提取结
学位
湿地植被的高精度分类与快速监测是系统研究湿地的结构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深度学习算法已成为湿地植被的精准识别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尚未有研究系统探索深度学习算法在多源光学影像与多频率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中的适用性,以及两类影像对湿地植被的迁移学习分类能力。本文以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高分一号(GF-1)、高分二号(GF-2)、资源三号(ZY-3)、Sentinel-2A与
学位
湿地植被群落分类及其冠层叶绿素含量(CCC)遥感反演对于湿地评估、管理和制订合理的保护、恢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沼泽和岩溶湿地植被空间分布复杂且空间异质性较大,给高精度的群落尺度分类带来极大的挑战;(2)由于岩溶湿地是喀斯特地区典型水陆复合生态系统,地面实测湿地植被叶绿素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导致植被冠层叶绿素遥感反演的结果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采用四种影像融合算法(
学位
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首先对894名大学生(含少数民族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整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稳定,且受到社会交往的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交往中的跨民族外部交往,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交往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民族内部交往则对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采用质性访谈方法,以社会交往理论为分析框架,逐步阐释自我超越的交往、
期刊
当前我国已步入新型城镇化道路,城市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增量建设向内涵提升的存量发展,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在2020年被全面推进,但是政策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中央和地方都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需要依靠地方在因地制宜的过程中积累执行经验,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探索具有“干中学”的特点,呈现出试验性执行样态,那么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有何特点?地方政府是如何执行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采取了哪些策略?
学位
2020年,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在后脱贫时代防止返贫困问题的产生及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成为了重要的任务。致富带头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究其工作的驱动机制,提升其工作动力,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指出,公共服务动机驱动着个体从事公共事务治理,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也被纳入公共管理研究的三
学位
政策试点是我国政府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政策测试和改革创新的有效机制。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政策试点实现全面扩散、局部扩散和未实现扩散的情形,而对实现全面扩散的政策进行再试点的情形较少关注。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试点—扩散”过程背后的运行机制和因果机制,有必要对政策再试点的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本文首先从首次试点发起主体和推进策略两个维度总结出政策再试点的模式,分别为:中央安排——单次再试点、中央安排—
学位
消除贫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乡村扶贫主体发挥了一定的带动脱贫作用。致富带头人作为乡村扶贫的参与者,以自身具有的个人属性与时代特征,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成为脱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治理主体之一。如何更好地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带动能力,在乡村场域中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对巩固脱贫成果、激发内生动力、加强人才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需要回应的问题是:致富带头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