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密度采样和DNDC模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演变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b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已成为长期的研究热点。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碳库变化和“源汇”效应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模型的预测精度,是当前学术界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模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成熟,且具有参数易获取、模拟功能强大和界面友好等优点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为例,基于较大区域高密度的采样调查结果,尝试以单个样点为最小模拟单元进行批量点模拟,预测研究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固碳量变化。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安徽省主要的中低产田分布区,土壤肥力较低,但土地利用强度高。该地区广泛分布着黄褐土,其成土母质为较均一的下蜀黄土,是在较大尺度上研究人为因素尤其是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理想场所。研究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改善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1981年和2003年的土壤调查数据揭示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DNDC模型模拟2003-2016年土壤有机碳变化,并通过2016年部分对应点重采样数据进行模拟结果的验证。最后利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的土壤固碳量,探讨农田管理措施对研究区土壤的“碳源/汇”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下蜀黄土母质占主导的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壤肥力整体偏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和农田管理方式的差异,导致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明显。(2)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有所提升。57.7%的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5级(缺乏)水平土壤的比例由1981年的45.9%减少到2003年的0.06%,6级(很缺乏)水平土壤的比例在1981年时为10.6%;2003年,原6级地区均增至3级(中等)和4级(较缺乏)水平。但研究区96.6%的土壤仍处于4级水平。(3)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土壤质地和p H在本研究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高程、坡度、地形湿度指数(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TW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影响相对较小。人为因素中,化肥用量和秸秆留茬量增加对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最为显著。(4)DNDC模型用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预测效果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0.74**,p<0.01)和一致性(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0.87),说明基于大量高密度单样点的批量模拟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弥补以往DNDC模型模拟中样点密度小、样本代表性不足或区域图斑模拟带来的误差影响。(5)模拟结果显示,当前农业管理实践有助于提升土壤碳储量。2003-2016年间研究区71%的土壤固碳量有不同程度增加,29%的地区保持“碳平衡”。全区表层土壤(0-20 cm)的总有机碳储量由2003年的6020 Gg C增加到2016年的6301Gg C,平均固碳速率为38.3 kg C hm-2 y-1。表现为“碳汇”的土壤主要为水稻土,而表现为“碳平衡”的土壤则以用于旱作的黄褐土为主。(6)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研究区土壤碳储量,秸秆还田对增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果最为明显。根据DNDC模型的模拟结果,60%的秸秆还田配施60%的有机肥加免耕的管理方式下土壤固碳量最大,其次是60%的秸秆还田处理和30%的秸秆还田配施30%的有机肥加免耕,表明综合管理措施比单一的农田管理措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中,秸秆还田对有机碳含量影响最大。秸秆还田60%的情况下,研究区土壤碳储量较传统管理方式增加了402%。综合各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来看,提高秸秆还田比例是研究区增加土壤碳储量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其他文献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新机制对于理解大自然如何利用简单起始单元产生复杂结构的次级代谢产物、挖掘发现可催化特殊化学反应的新颖酶催化机制、运用组合生物学改造具有成药价值的天然产物是十分重要的。Curvulamine(1)是从海洋白姑鱼肠道来源的真菌Curvularia sp.IFB-Z10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一类新骨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其结构独特之处在于由两个未曾报道的含有吡咯环的结构单元7和含
学位
对于葡萄糖代谢的调节是维持机体稳态的关键,各组织间通过感应内源信号实施自身代谢调节外,也能够通过分泌因子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生调节。而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除了是一种重要的产热器官外,其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能够分泌许多“棕色脂肪因子”来调节全身的代谢。然而不同代谢环境中,棕色脂肪细胞具体是通过分泌何种类型的“棕色脂肪因子”来参与调节全身能
学位
第一部分腮腺全容积ADC纹理分析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腮腺全容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纹理分析区分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和疑似SS患者的能力。方法:前瞻性纳入52例SS患者和24例疑似SS患者,并接受包含扩散加权成像的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
学位
mRNA选择性剪接介导的基因转录后调控对神经元的发育和可塑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神经元中mRNA的选择性剪接是否影响衰老以及如何影响衰老,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发现,一个高度保守的CELF家族RNA结合蛋白和神经元mRNA选择性剪接的关键调控因子UNC-75是调控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新型因子。unc-75缺失显著延长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以及健康寿命。遗传上位性研究表明,unc-75缺失所产生的寿命延
学位
2006年,国务院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了我国水污染防治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2015年,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建设。由于监测数据的缺乏和对污染物运移规律认知的局限,开展基于不确定性方法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和最大日负荷总量(TMDL)安全余量的评估,对于实现流域水质目标
学位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包括从最早期到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所有肾病阶段。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在CKD的严重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明确建立起一种等级性关联,因此ESRD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是最高的,这种高风险主要是由于表现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非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造成的。ESRD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
学位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或分子靶向治疗为主。然而,手术是有创的;放疗具有辐射性;药物不能实现可视化监测,且高剂量、长时间给药会增加系统毒性或产生耐药性;靶向治疗存在脱靶效应且价格昂贵。因此,探索安全、高效的治疗新策略成为目前乳腺癌研究的主要方向。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低毒、无辐射、非侵袭性
学位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及危险分层对于前列腺癌的病情评估、预后判断及治疗决策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影像学工具多参数磁共振(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对于原发前列腺癌的评估尚有不足。一种基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新型影像学工具68Ga-PSMA PET/CT在复发性前列腺癌诊断中有良好表现,但其在原发性前列腺癌评估中的
学位
子宫内膜癌(UCEC)在影响妇女的癌症中是排名第三的最常见死因。当前,UCEC的传统分类基于病理和组织学分类,例如FIGO分期和分级,组织学I型和II型。然而,这些常规分类很难代表肿瘤发展的分子和遗传进化。当涉及那些由于分子和遗传交替而具有复发和转移风险的患者时,这类常规分类的劣势就会更加明显。因此,在精准医学的当代,更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反映遗传和分子风险的代表性分子特征,可潜在用于指导临床医生的
学位
【研究背景】所有多细胞生物都需要通过消耗氧气并以三磷酸腺甙(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形式产生能量,当细胞所获得的氧气低于消耗的氧气时,就会发生缺氧。而氧气传感系统(oxygen sensing system,OSS)能随时感应体内氧气浓度的变化。缺氧时,细胞为了维持其基本的生理功能,通过激活体内的OSS调控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