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新机制对于理解大自然如何利用简单起始单元产生复杂结构的次级代谢产物、挖掘发现可催化特殊化学反应的新颖酶催化机制、运用组合生物学改造具有成药价值的天然产物是十分重要的。Curvulamine(1)是从海洋白姑鱼肠道来源的真菌Curvularia sp.IFB-Z10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一类新骨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其结构独特之处在于由两个未曾报道的含有吡咯环的结构单元7和含有吲哚里西啶的结构单元8拼接而成,其中结构单元7可以转化为结构单元8。根据同位素标记的前体投喂实验,我们提出curvulamine的生物合成应该与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缩写为:PKS)和8-氨基-7氧壬酸合成酶(8-amino-7-oxononanoate synthase,缩写为:AONS)有关,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然没有得到阐明。本论文主要阐释了curvulamine的生物合成途径,发现了一种新的吲哚里西啶生物碱骨架的构建方式,并首次发现了COX15会对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微生物天然产物发现的新策略及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第二章主要对curvulamine生物合成机制进行了探索。我们首先对Curvularia sp.IFB-Z1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q RT-PCR和基因敲除等技术手段确定了其生物合成基因簇,主要包括cur A(PKS)、cur B(AONS)、短链醇脱氢酶或还原酶cur C(short chain alcohol dehydrogenase/reductase)、核黄素依赖的氧化还原酶cur D(FAD-dependent oxidoreductase)、转运蛋白cur E(transporter)、细胞色素c组装蛋白Cox15p cur G(cytochrome c assembly protein Cox15p)和转录调控因子cur G(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factor)。根据A.oryzae NSAR1的异源表达、cur D体外酶催化实验和cur C基因敲除结果提出了curvulamine的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cur A和cur B首先共同催化获得中间体5,随后5被cur D环氧化成中间体6,推测中间体6被cur C还原脱水成中间体7,随后7会自发形成含吲哚里西啶骨架的中间体8,中间体7和8通过后续的Michael加成、环氧化和脱水等后修饰过程,最终形成了curvulamine。中间体7和8是构建curvulamine生物碱的两个关键结构单元。中间体8的形成代表一种新的吲哚里西啶生物碱骨架的构建方式。第三章主要发现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装蛋白Cox15p(cur G)对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有重要影响。COX15对Heme A的生物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从未有文献报道敲除COX15会影响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我们对突变株(Δcur G)进行了80 L发酵,结果分离得到15个新生物碱,更为重要的是化合物17、18和20显示了较好的抗菌活性,这说明Δcur G不仅可以增加生物碱结构的多样性,同时也通过改变构效关系产生活性更好的天然产物。对突变株(Δcur G)中cur A-F的m RNA表达水平进行了q RT-PCR的检测,发现它们的m RNA表达水平相对于野生型均有升高。同时突变株(Δcur G)与过表达转录因子cur F菌株(OE::cur F)的发酵效果很相似,这都表明cur G对整个生物合成基因簇表达起到一定的负调控作用。第四章进行了总结和展望。Curvulamine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天然产物往往会蕴含着新颖的生物合成机制,应受到人们重视和关注。本文对curvulamine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吲哚里西啶生物骨架的构建方式,同时发现了cur G(COX15)影响了Curvularia sp.IFB-Z10中生物碱结构多样性,这种现象在其他微生物次级代谢的调控中尚未见报道。本文所发现的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机制为未来通过基因组挖掘、代谢途径的突变合成等手段获得此类新颖结构的生物碱提供了思路,也后续药物研发,寻找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是我国海相页岩气开发的重点地区。海相页岩天然裂缝发育,具有多尺度性特征,不同尺度裂缝对页岩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不同,研究页岩多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论文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结合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和物性测试分析以及离散元数值模拟,建立了海相页岩多尺度裂缝的分类方案,阐明了多尺度裂缝的形成机理、主
学位
自然发酵是传统保存鲜乳的重要手段,时至今日,自然发酵乳制品依然是世界各地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发酵乳制品的制作和食用已有数千年,其中蕴藏的微生物资源经历了千年的选择与进化,形成了稳定、可遗传的生境微生态。但是目前对于生境微生态的稳定传代以及乳酸菌群落进化因素的研究鲜有报道,从菌群、菌种和菌株层面研究自然发酵乳生境群落稳定、菌株进化的内在机制,亟待开展。本研究以中国内蒙古、中国新疆、中国西
学位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大分子,两者的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研究生物体中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对于深入了解诸如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免疫信号转导等关键的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精确分子机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在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过程中,蛋白质通过形成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与核酸相互作用,从而行使它们特异的生物学功能
学位
近年来,大气颗粒物PM2.5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大气PM2.5暴露与呼吸系统疾病、肺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一系列负面健康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然而,目前流行病学研究中普遍采用大气环境浓度替代人群的暴露浓度评估其对健康的影响。事实上,室内环境是人群空气污染暴露的主要场所,采用大气环境浓度替代人群暴露浓度会导致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人群暴露和健康效应评估存在一
学位
跨境、大区域的交通网络通达性分析是助力区域交流、经济发展、民生福祉、贸易往来等的关键,其中航空网是以城市、机场等为节点的通达性宏观分析的基础。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多种交通网络集成的联合运输网络成为通达性研究热点,以期获取更加精确、全面的通达性评价结果。特别是航空网-道路网联合运输(空地联运)网络,是实现人口、货物等快速流动的核心交通网络。同时,空地联运网络也推动了以格网为评价单元的通达
学位
随着个人面临工作—家庭领域的要求逐渐分离且更具冲突性,关于工作-家庭问题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突出。但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多数研究都专注于工作-家庭界面的冲突性,而忽略了工作-家庭界面的积极方面,即工作-家庭促进。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缺陷,本研究旨在探索有助于促进中国员工工作-家庭界面的积极因素。本论文的假设通过三个独立研究进行测试。为了研究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HPWS在管理员工工作-家庭界面中的作用,
学位
城市湿地是指因天然或人工原因形成的,位于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湿地,是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沼泽、海滨、水田、养殖塘等各种类型。城市湿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多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其它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湿地是伴随城镇化过程消失最快的地理单元之一,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城市湿地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威胁。在此背景下,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位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狼疮性肾炎(LN)和弥漫性肺泡出血(DAH)是严重的SLE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LE发病机制复杂,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失调和环境因素等都参与其中。目前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仍是治疗SLE的主要手段,但疗效有限并且毒副作用大,亟待探索SLE发病机制,寻求有效治疗靶点。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LCN2)是LN的生物标志
学位
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明确单细胞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传递机制将扩展我们对疾病机制甚至是生命起源的认知。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单细胞分析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光学分析法因其可实现无损和活细胞原位分析且兼具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关注。光学分析法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发光探针的开发。现有的发光探针由于发射光谱峰较宽,在多通道分析中很容易造成光谱串扰。表面等离子体激光(Spase
学位
大气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是我国近年来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两种主要污染物,能够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危害公众健康、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和来源、天气条件影响以及控制政策相关问题成为近年来全球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程度高、人口密集和大气污染严重的重点城市群之一,然而关于PM2.5和O3污染来源和协同控制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本文通过观测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