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能源。能源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后提出的,鉴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石油在能源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能源安全就是石油安全。能否稳定地获得本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石油供应,不仅仅会危及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安全,还会对一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石油安全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投资和控制境外石油资源,二是通过控制能源运输确保石油供应链的安全,三是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当前世界上石油运输绝大多数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因此如何保障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安全就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据统计,每年经过海峡的国际商船超过5万艘,每天平均约140艘,而且数字还在上升。其承载着全世界1/3的贸易货物和1/2的原油运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美、日、印等当今世界各主要大国采取传统的加强本国军事力量的方法来维护本国核心利益。鉴于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本文认为海峡沿岸国、使用国以及主要大国必须摒弃“零和思维”,通过国际协调机制来为了保障海峡的通畅性,克服国家间“能源安全困境”,通过地区和国际层次的“集体行动”来实现能源安全。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主要描述本文的结构框架和写作方法,从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本文的理论基础,从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角度详细阐述各自的能源安全观。第三部分是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在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地位和作用及对大国关系的影响。第四部分是马六甲海峡的管理现状、各大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合作与争夺,侧重分析美、日、印、中等当今世界各主要大国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所展开的争夺。第五部分主要阐述马六甲海峡的现实威胁、管理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摒弃传统的零和思维和“能源安全困境”,从“相互依赖”和“角色认同”出发,遵循“合作安全”的模式走合作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