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阐释:论庞德《华夏集》的英译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bb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集》是庞德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译诗集,并作为庞德的文学成就载入英美文学史册。在《华夏集》里,庞德首次提出了中国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品质,创立了实际上将影响所有后来者的翻译范式。《华夏集》的问世颠覆了传统的忠实翻译观念引发了中西方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争论,文学翻译的实质再度成为译界探讨的焦点。跟《华夏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相比,《华夏集》的研究显然逊色的多,缺乏理论深度和系统性。鉴于此,本文选取《华夏集》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石,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问题,揭示了《华夏集》是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创造性阐释。根据现代哲学阐释学,翻译本质上是一种阐释。一切翻译都是从对原文的理解与阐释开始的。阐释贯穿了翻译过程始终,无论信息的接收还是放送都是通过译者的阐释完成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阐释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原文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正是这种创造性阐释使一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译者不再是“隐形人”原作者的“仆人”,而是“阐释者”,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哲学阐释学的这些观点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实质。《华夏集》是中外翻译史上一个特殊的翻译现象,表现在翻译方法特殊、翻译媒介特殊、影响巨大。特殊的翻译呼唤特殊的解读。本文借助哲学阐释学的前见和视野融合理论,从考察《华夏集》翻译的媒介、《华夏集》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结合庞德的诗学与翻译观,在仔细比较中国古典诗歌、部分费氏笔记及《华夏集》英译文的基础上,从庞德对费氏笔记的甄选、华夏集诗歌的主题、翻译风格及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论证了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把庞德的翻译活动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力图从翻译的主体-译者的理解本质出发客观地解读庞德的《华夏集》。《华夏集》的英译有力地说明了:(1)绝对忠实的翻译是不存在的,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总在发挥作用,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与阐释,并最终影响到译文的面貌和品性;(2)翻译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地阐释原文的过程,不同的阐释导致不同的译文;(3)翻译与创作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本质上是基于原作的“二度创作”。将《华夏集》视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创造性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角色,对这一颇具争议的作品做出更为科学、客观的解释,对我们深入理解庞德及其翻译是有启发意义的。
其他文献
一.项目简介(一)项目建设背景:超细二氧化硅微粉技术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兴技术,该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独具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用该技术生产高纯超细二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在Pt/Ti/SiO2/Si(100)衬底上制备Ba0.6Sr0.4TiO3(BST)铁电薄膜,在500~750℃之间对薄膜快速退火.XRD分析表明:500℃时BST薄膜开始晶化为ABO3型钙钛矿结构,温度
本文介绍一种高性能的独立光伏(PV)发电系统。为使PV发电系统能更具灵活性和推广性,系统后级的功率电路,由高效的升压变换器和脉宽调制(PWM)逆变器组成。在DC-DC功率变换中,为提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授课面广,影响深远。大学英语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任何规范、有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好的教材。大学英语教材的编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品鉴与欣赏,在我国全面贯彻美育教育方针,实施美育教育战略中,音乐鉴赏在高校的通识课行列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
九五“还坛神”学术研讨会由湖北民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召开的“还坛神”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日至20日在本院举行。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吕拥长、著名适史专家、经文化专家张正明大地著名
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Odlin, 2001:ix)。早期的语言迁移研究主要涉及双语学习者,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探索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问题
热线直播节目具有特殊的舆论导向作用。但任何事情都存在双重性,热线问题把握好了,会起到减压阀的作用。把握不好,也易出现负面效应。在运用热线直播节目表达舆论、引导舆论和影
衔接被看作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语篇的基础,是使语篇语言简练、信息突出、逻辑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能够确保语篇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对衔接的翻
作为演讲语篇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英语经济类公众演讲是以劝说和同一为话语动机。英语演讲者是如何通过修辞策略使听众跨越分歧,并与其达成同一的?中国读者如何更准确地理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