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原有的社会体系与意识形态已被打破。西方殖民统治与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政治改革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新文化运动旨在反对封建社会意识和传统文化,倡导西方科学和民主。中国文艺界在这场社会改革思潮中受到了巨大冲击。一批留学归国志士立志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良或改革,其中不乏康有为的改良说、陈独秀的革新论和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等。 中国传统绘画历经千年文化的积淀也同样受到这股思潮的冲击。在美术界,徐悲鸿受到西方文艺思潮洗礼之后,便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绘画改革主张,用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来改造中国传统绘画,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与陈独秀、康有为等中国知识分子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西化思潮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徐悲鸿的艺术改革确实对20世纪初中国画坛所盛行的摹古之风是一次巨大撞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挑战与开拓。另一方面,在美术教育上,徐悲鸿把西方学院派的绘画教学体系引入中国,为中国培养一大批写实主义油画家,为西画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这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是无人可替代的。这些成就在今天看来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徐悲鸿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却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和精湛的写实技巧已为世人所称赞,但其艺术上的“功过”在不同时期都有所论及,对其褒贬不一,时至今日仍未得出定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对艺术的约束力地减弱,而市场对艺术的影响却逐渐加强。“85”新潮美术运动后,中国绘画走过西方绘画几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美术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写实与非写实、具象与抽象、现代与后现代、传统与前卫、全球化与民族化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是中国艺术家和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回顾过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徐悲鸿的艺术观和创作进行研讨是后人对历史的审视,也是对未来中国美术发展的期盼。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展开论述。一,对徐悲鸿所处时代的文艺思潮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为何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存与发展,即对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产生的历史因素进行论证。二,对徐悲鸿艺术观(徐悲鸿的教育思想是其艺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限于文章篇幅不作为本文讨论的范围)和艺术实践展开讨论。三,对徐悲鸿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得失进行分析和评判。(如采用西方写实绘画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利弊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