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S、Arg-1在癫痫共病抑郁大鼠额前皮质、海马和杏仁核中的表达比较

来源 :大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sle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癫痫与抑郁症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互相影响,二者联系复杂密切。额前皮质、海马及杏仁核是与癫痫及抑郁症的发病均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小胶质细胞参与了癫痫及抑郁症的发病;M1型小胶质细胞具有促炎作用,M2型小胶质细胞具有抗炎作用;癫痫发作或慢性抑郁刺激可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表型标记物i NOS表达增多,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标记物Arg-1表达减少。但目前尚无有关i NOS及Arg-1在癫痫共病抑郁中的系统研究报道。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癫痫共病抑郁大鼠额前皮质、海马及杏仁核区i NOS、Arg-1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情况,比较癫痫共病抑郁大鼠情感障碍相关脑区i NOS、Arg-1蛋白的表达差异及神经元凋亡情况,为深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癫痫共病抑郁中的作用提供前期基础。研究目的检测癫痫共病抑郁大鼠模型额前皮质、海马及杏仁核中i NOS及Arg-1蛋白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以了解情感障碍相关脑区小胶质细胞不同活化类型在癫痫共病抑郁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14天对模型大鼠进行抑郁行为学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筛选抑郁大鼠,伴发抑郁者为癫痫共病抑郁组(共病组);无抑郁者为癫痫组。并采用慢性不可预见中等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抑郁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大鼠。各组大鼠每周进行一次抑郁行为学评分,并于CUMS第4周末进行免疫组化及TUNEL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各组大鼠额前皮质、海马及杏仁核i NOS、Arg-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行为学各项指标结果:造模后4周,与正常组和癫痫组比较,癫痫共病抑郁组大鼠的体重指数、蔗糖偏好率、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抑郁组相比,癫痫共病抑郁组大鼠蔗糖偏好率及水平运动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癫痫共病抑郁组与各对照组相比,癫痫共病抑郁组大鼠额前皮质、海马、杏仁核i NOS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多(均P<0.05);Arg-1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减少(均P<0.05)。癫痫共病抑郁组各脑区i NOS、Arg-1的比较:大鼠海马i NOS的平均光密度值较额前皮质及杏仁核明显增多(P<0.05);海马及额前皮质区Arg-1平均光密度值较杏仁核明显升高(P<0.05),Arg-1在海马和额前皮质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癫痫共病抑郁组与各对照组相比:癫痫共病抑郁组大鼠额前皮质、海马、杏仁核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均P<0.05)。癫痫共病抑郁组各脑区TUNEL阳性细胞量的比较:大鼠海马TUNEL阳性细胞数量较额前皮质、杏仁核明显增多(均P<0.05)。结论氯化锂-匹罗卡品可成功诱导癫痫共病抑郁模型;癫痫共病抑郁大鼠情感障碍脑区额前皮质、海马、杏仁核中M1型(促炎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多,M2型(抗炎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凋亡神经细胞增多;癫痫共病抑郁大鼠海马M1型(促炎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凋亡神经细胞较额前皮质及杏仁核明显增多,可能在癫痫共病抑郁发病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调查大理白族胸痛患者的病因分布、临床特征及致命性胸痛的危险因素,为胸痛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以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白族患者,统计各病因分布情况。使用同一制式表格收集包括性别、年龄、患病及就诊时间、来院方式、伴随症状、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Diabetes mel
研究背景及目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或称胎粪吸入性肺炎,该病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排出胎粪污染羊水,并于分娩前或分娩时吸入一定量粪染羊水后导致气道机械性梗阻、肺表面活性物质(PS)功能障碍和肺部炎症反应,生后出现以呼吸窘迫为主,表现为发绀、呻吟、气促、鼻翼扇动等,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及系统受损的一组综合征。相较于早产儿,足月儿及过期产儿多见。MAS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存在羊水胎粪污染(MSAF),M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大理市气象要素与居民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发现潜在影响脑卒中发病的气象要素,为居民脑卒中的预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及建议。方法:收集2019-2020年期间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新发脑卒中病例资料。对于病例一般数据资料根据性别、年龄、月份、季节分组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2检验进行。对每日、每月新发的脑卒中病例与同期气象要素之间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以此为基础选取具有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14天血清MMP-9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MMP-9水平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程中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血清MMP-9水平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监测病情变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中及预后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0年12月楚雄州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9例为实验组,实验组于发病后1天、3天、7天、
【目的】通过研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在不同严重程度抑郁患者的差异,结合临床资料和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全身炎症在卒中后抑郁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为基层临床医师尽早预测、识别卒中后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09月至2020年09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7例首次急性缺
目的抽搐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持续、反复的抽搐会导致缺氧而引发脑损伤,故需在短时间内控制抽搐的同时,积极明确病因,做出进一步针对处理,改善预后,减少家长的担心与焦虑。本研究旨在分析发生抽搐患儿的临床特征,对主管医生诊断原发疾病及对部分患儿长期的随访、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地减少抽搐后遗症的发生。方法1、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
学位
目的:探讨初诊MM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阐明FIB、D-二聚体、AT-Ⅲ在MM预后中的价值,为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65例MM患者,收集患者的FIB、D-D、AT-Ⅲ、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