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宋中央财政由内藏、朝廷、户部和总领所分管,其中户部财政是中央财政中的核心部分,原因不仅仅是户部总领天下财赋,更重要的是户部财政无论是在收支中,还是管理过程中,都与内藏、朝廷和总领所有着密切的关系。户部财政的运行关乎着整个中央财政的稳定和发展。户部的组织机构由左曹、右曹、度支、金部、仓部五司构成。其人员配置以各司职事为基础,吏额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南宋建国之初,政治上的动荡带来吏额的裁减,目的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中央财政由内藏、朝廷、户部和总领所分管,其中户部财政是中央财政中的核心部分,原因不仅仅是户部总领天下财赋,更重要的是户部财政无论是在收支中,还是管理过程中,都与内藏、朝廷和总领所有着密切的关系。户部财政的运行关乎着整个中央财政的稳定和发展。户部的组织机构由左曹、右曹、度支、金部、仓部五司构成。其人员配置以各司职事为基础,吏额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南宋建国之初,政治上的动荡带来吏额的裁减,目的是减少财政花销,集中财赋力量到军事上,以完成政权稳定的任务。孝宗时期的人员裁减则是出于对平稳期吏员膨胀进行裁撤的目的,重点在调整中央财政的收支。户部五司的执掌基本囊括了南宋时期经济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税收、榷易、赈济、财赋调度等社会民生问题,都紧紧围绕着户部“足国裕民”的职责来进行,并进一步的分割和细化。户部财赋收入的特点是面广点繁。户部赋用窠名虽多,但五司各有所掌,在特殊时期还有部分民间与他司献助的财赋。两税是户部常赋,征收自有定制。上供是户部最为稳定的窠名,户部能利用上供物的折纳,完成钱与物之间的转换;还可以用钱、会子各半的交纳方式,增加会子在民间的信用度。经总制钱的征收,集细微处之财,是南宋经济多端发展提供的基础。无额上供最得中央与地方财赋争夺之旨趣。窠名多而不定,数额更无参考与标准,给地方隐匿侵占无额上供钱物提供了空间。无论户部获得的财赋是由官方赋税的途径征得,还是从民间献助的方式获得,都是人民创造的财赋以不同方式聚集,用以整个政权的正常运作。户部财赋在南宋初年是保障军队支出的主要支柱。而孝宗朝、理宗朝户部在军事的支出上较少见诸于史籍,这是因为孝宗和理宗朝的军需主要由朝廷财库支拨。南宋初年,户部在奉亲一事上偶有支出,因为这部分财赋支出主要来自朝廷和内藏的财库。户部在吏禄的支出上,会根据收入的多少进行调整,以维持官僚系统的稳定。户部处理临时性事务,主要涉及灾害善后、战场打扫、宗室子弟的教育等方面。户部财政的运作主要包括财政决策结构、财政信息传输与反馈、户部与南宋会子,简而言之就是财政运作当中的决策、信息、动力三要素的合作,这个合作影响和制约了户部的资源配置。户部财政决策的主体是皇帝,将户部财政决策分为皇帝决策、官员群体决策两种类型,是为了说明不同决策主体对户部财政运作的影响。皇帝决策是南宋户部财政决策的核心,君臣协商共议是南宋较为常见的决策方式。户部财政信息的传输包括了圣意的传达和财赋管理方式的传播,以达到保障国家财赋的征调的目的。户部财政信息的反馈涉及逐级传递和越诉传递。两者都是信息反馈的通道,但在申诉主体上存在差异,在受害程度上有深浅之分。会子在民间孕育,当其发展渐趋成熟后,官府收归其发行权,利用自身在行政权力方面的优势,攫取社会财赋,成为隐形的财赋收割机,但同时也埋下了自身崩盘的火种。在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的统治者手中,渐渐以燎原之势,吞噬了南宋社会,留下了后人对纸币发行规律的思考。户部在财赋管理上,以节财作为主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宽纾民力、财赋存储、裁节浮费、量入为出等方面。账目的重要性是宋廷一直强调的部分。户部要对财赋进行量入为出的管理,必须有相关的账目。官吏在财赋数额问题、财赋催纳矛盾、财赋交纳时间调整、钱物的擅支等方面的不同作为,带来不同的奖惩措施,这是户部财赋管理中的有效方式。户部与内藏、朝廷、总领所共同构成了南宋中央财政的格局。而这四个分掌中央财政的机构财赋收支重点不同,它们之间有着分权与合作的关系,各机构之间存在财赋的协调与补充。四机构财赋分配的不平衡主导了它们之间的互动。户部与内藏之间合作与对弈并存,内藏特殊的管理制度和雄厚的财赋实力,奠定了它对户部无偿资助的基础,化解了财政借款中的风险。户部与朝廷之间的财赋关系较为特别,通常会呈现出催督和监管的特点。同时双方存在财赋方面的合作。朝廷财赋对户部的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户部财用紧张的局面。户部与总领所的关系若即若离,总领所的设置本身具有分割户部权力的目的,户部在裁夺总领所经济事务的时候采取能推则推的态度,但同时又掌控着对总领所的财赋调拨。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类似于户部主外,总领所主内的权责划分关系。
其他文献
乡(镇)撤并是我国当前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方式。民族乡撤并改革是乡(镇)撤并改革中的特殊形式。民族乡的撤并改革与一般乡(镇)撤并改革虽然在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程序方面具有共同点,但是在民族乡的身份权力和制度安排方面又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规模,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民族乡撤并改革的目标。民族乡撤并改革后,政府的数量规模
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是否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如果影响,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比较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哪种类型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金融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形态特征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是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核心问题。关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当前全球金融结构选择方向以及中国金融结构选择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全球金融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事实出发,依次从理论与数理模型视角提出三个问题的内在机
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为国际旅游合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瞬息万变的外部宏观和微观环境使得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已明显落后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的竞争将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进入21世纪后,“协同”的思想已渐渐成为制造业和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全新的管理哲学。实现旅游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共同创造竞争优势(即实现“协同”)也将是未来
我国当代的律师制度起源于西方,本质上是一种“法律移植”的产物。法律移植有其积极意义,但由于法律移植的过程难以对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予以通盘的考虑和切实的关注,具体反映到我国欠发达地区律师的诉讼过程之中,便表现为制度设定所赋予律师的“期望角色”与律师在具体司法运作中所实际呈现出来的“实践角色”之间发生了显著的断裂。从“期望角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相关制度设定已经基本具备了“法治现代化范式”所要求的规范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集团企业数量持续增多,为优化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内部控制作为完善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信息化背景,要求集团企业能够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提升自身风险防范能力。文章首先对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信息化环境下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
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对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境流动人口实施有效治理。大量外籍人员的跨境活动,对整个中缅边境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因素和问题,这些影响全方位渗透于边境地区社会的多个领域。因此,如何在治理过程中有效发挥该群体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同时消解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实现和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定与和谐,将是本文的核心论点。具体来讲,本文将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笔者将根据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围绕它的理论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这些争论中,有来自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阵营的恶意的攻击或者善意的批评,也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发生的争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对这些争论的研究有丰富的成果,对有的争论的研究比较充分,比如围绕劳动价值论的争论、转形问题、利润率下降问题等,而对有些争论的研究不够系统,比如围绕修正主义的争论,金融资本问题的争论,有关经济危机理论的争
庙学即依附于文庙设置、以传授儒学为宗旨的教育场所,在元明清时期则具体指代府、州、县儒学。庙学包含了以儒学教授为主旨的学域和以祭祀为中心的庙域,具有传播儒学以化民成俗的教化职能。基于对云南特殊边疆属性的深刻认知,云南庙学在初创之时即被中原王朝赋予了实践“臣民”塑造的政治使命。“‘臣民’塑造”是指借助儒学传播,尤其是儒学所蕴含的礼仪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流布塑造“臣民”共同体,以提升和实现“臣民”对君主、王
本文从贵州军政建制演变与地方治理的长时段入手,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系统论述了贵州卫所体系的建置演变,府州县正式行政区划体系的逐步设立,卫所体系下贵州的军事移民、屯田组织管理以及卫所政区等。力图呈现出卫所建置对于西南边疆经略的重要影响,注重对卫所、州县、土司三种体制之间转化的原因、阶段、类型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揭示明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影响,表明边疆与内地在地方治理模式等方面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