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世界各国现存且将长期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动态易发性、地域异质性等多种复杂特征,对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阻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致力于消贫减贫,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扶贫开发工作是长期过程,现行标准下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终结。农户个体的内生动力、生计脆弱程度,及其所处村级环境的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平均教育水平与资源、医疗卫生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均对村域脱贫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因此,深入解析贫困地区村域内部农户生存发展条件与村级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探索村域差异化的致贫返贫机理,对巩固扶贫成效,实现村域稳定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复合地区——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基于“局部-整体”的系统思维,按照“农户个体子系统-村级环境子系统-村域系统”的系统层级,从多维度分别构建农户个体、村级环境脱贫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脱贫稳定性测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和最小方差模型等,对城口县60个行政村、1932个农户开展农户个体、村级环境、村域脱贫稳定性的测度,探究其空间分异机制,并根据各因子的返贫风险贡献率进行返贫风险模式和类型划分。通过掌握城口县不同层级、不同村域脱贫稳定性的差异性和一般性规律,识别返贫风险因素和贡献程度的差异和关联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典型特困山区村域防止返贫、实现稳定脱贫提供有效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个体脱贫稳定性测度和返贫风险因素的识别表明,农户之间稳定性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因子对其影响力大小和作用效果不一。在农户个体子系统中,按自然断点法将城口县脱贫稳定性水平划分为稳定、较稳定、一般稳定和较不稳定四个等级,稳定性指数分布总体呈现两端窄小,中部突出的“钟形分布”结构,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农户个体脱贫稳定性水平适中且存在空间异质性,各村个体稳定性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人力资本、可行能力和经济条件三个维度返贫风险贡献率较高,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劳动力比重、转移就业情况和劳动技能培训等是影响农户个体子系统脱贫稳定性的主控因素。(2)村级环境脱贫稳定性测度和返贫风险的研究显示,各村脱贫稳定性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指标返贫风险贡献率的差异形成了多种村级环境返贫风险模式。在村级环境子系统中,脱贫稳定性指数呈现前端窄小,中尾部突出的“葫芦状”结构,稳定性水平总体不高且存在空间差异,仍有近47%的村庄在村级环境子系统中处于一般稳定或较不稳定水平;自然水平和发展机会两个维度对村级环境脱贫稳定性制约力度最大,除了受其地形地貌、耕地质量等原生自然条件影响,各村在农业发展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和教育等环节的便利程度,均成为村级环境子系统返贫风险管理的核心。(3)村域系统脱贫稳定性和返贫风险的研究表明,在农户个体、村级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共同制约下,多个村域稳定性水平仍待进一步提升,不同子系统的指标在村域系统内形成了多层级、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在村域系统中,与农户个体和村级环境子系统相比,分布于较不稳定和一般稳定区域的行政村数量最多,占调研村总数的53.33%,受内外子系统共同影响,仍有多个调研村域未能达到完全稳定的状态。不同子系统内的指标对村域稳定性和返贫风险管理作用效果不一,但农户个体子系统中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劳动力比重和村级环境子系统中的人均耕地面积、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规模种养殖户数、是否有村级小学等涉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的因素仍对村域整体呈现出较强的贡献和影响效果,逐渐成为现阶段返贫防控及减贫路径依赖的重点。(4)不同村域脱贫稳定性分异程度和返贫风险主控因素存在差异,同一风险因素在各个村域的贡献率也各不相同。根据城口县不同系统脱贫稳定性分异规律、返贫风险因素的层级差异及返贫风险模式划分,为提高村域脱贫稳定性、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建议:结合村域不同主导类型和各层级内返贫风险主控因素,依照差异化原则,因村施策发展产业、盘活资源、培训技能、提高效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创新村庄发展机遇和创收活力,在农户个体子系统和村级环境子系统脱贫稳定性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实现村域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文章利用多维分析视角,对城口县农户个体、村级环境和村域分别开展脱贫稳定性测度,探析其空间分异机制并识别各村返贫风险因素,缺乏加入时间序列的面板数据对村域脱贫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更深层次的返贫风险机理进行探讨。后续研究中可加入时间序列,并将非贫困群体作为对照组,在基础理论论证和实践应用层面上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