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犬猫皮肤真菌病主要由浅表皮肤真菌引起,是犬猫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这类真菌主要侵犯毛发、皮肤及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层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浅表皮肤真菌主要有致病性强的皮肤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条件性致病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等)和一些非致病菌(如青霉和曲霉)。
皮肤真菌病病程长、难痊愈、易复发,而且由于其常继发/并发其它皮肤疾病,给宠物犬猫的生活质量和观瞻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该病可在犬猫等宠物之间,以及在宠物与主人之间互相传播,给犬猫等宠物的饲养造成严重的影响。国内宠物诊疗行业起步比较晚,与国外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研究和国内人医皮肤真菌病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对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研究,特别是在病原真菌的大范围普查、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家大型宠物医院所采集的犬猫皮肤真菌病的样本进行真菌学和流行病学分析及体外药敏试验,并对重要的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种属和种间特异性鉴定,以了解该地区病原真菌的种类、分布、数量、基因型等临床特点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以期为犬猫皮肤真菌病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在2007年6月到2009年6月期间,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家大型宠物医院就诊皮肤真菌病的犬猫病例采集的420个病料样本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并从分离株的生长速度、菌落颜色、菌落质地、表面状态及反面颜色等菌落表观形态和显微镜下的微观形态特点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种属鉴定。然后对皮肤真菌的发病季节、易发部位、年龄及种类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
对分离到的351株临床分离株,采用CLSI于2008年推出的M27-A2和M38-A进行酮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大蒜油等7种抗真菌药物体外微量药物敏感性分析。
对50株分离到的重要致病性浅表真菌(丝状真菌30株,念珠菌20株)采用氯化苄法和酵母菌基因组DNA少量快速提取试剂盒抽提待检菌株基因组DNA,采用微小卫星引物(GACA)4进行基因组DNA扩增,通过各病原菌的DNA指纹特征对其进行种属特异性鉴定分析。
对从南京、无锡、杭州和上海四地分离到的112株主要皮肤癣菌(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26株、犬小孢子菌M.canis32株和红色毛癣菌T.rubrum54株)采用TrNTSF-2、TrNTSR-4、TrNTSR-1和TrNTSC-1等为引物扩增真菌的TRS-1区和TRS-2区,分析主要皮肤癣菌的种内特异性及相应的地域性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显示:
1、采用不同规格的试管进行临床真菌样本的分离,操作方便、安全,能快速的对临床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适合于长期、批量的进行临床真菌样本的分离操作。
2、通过对真菌样本的分离培养、表观形态鉴定和微观形态鉴定,420个样本有360个样本分离出真菌,检出率为85.71%,其它60个样本未分离出真菌,为阴性样本。360个样本中共分离出389株临床分离株,分离出两种真菌的有19个样本(5.28%),分离出三种真菌的有5个样本(1.39%);两株及两株以上的样本中,均只有一种丝状真菌,共分离出丝状真菌297株(76.35%),酵母菌92株(23.65%)。389株临床分离株中有351株鉴定出种属,共12种真菌。丝状真菌中犬小孢子菌47株(15.82%),石膏样小孢子菌29株(9.76%),须癣毛癣菌41株(13.80%),红色毛癣菌72株(24.24%),絮状表皮癣菌23株(7.74%),青霉、曲霉和帚霉55株,其它30株;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念珠菌18株(19.57%);热带念珠菌25株(27.17%);光滑念珠菌9株(9.78%);近平滑念珠菌20株(21.74%),克柔念珠菌5株(5.43%),马拉色菌7株,其它8株。
3、通过对检查真菌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犬猫皮肤真菌病在夏季、秋季发病率高,分别是34.45%,29.05%,其中又以5月、6月和9月份高发(分别为16.59%、15.92%和16.82%);1岁龄内的犬猫发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的犬猫(p<0.001),发病率为61.11%;而且犬猫皮肤真菌病的发病部位以腹部最多,占25.96%、其次是耳部(20.05%)和头面部(16.97%),背部发病最少(6.94%)。在发病品种上长毛犬较多(65.92%),与短毛犬之间差异显著;而猫则无差异。在宠物的性别上无明显的差异。
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酮康唑和特比萘芬对丝状真菌抑制效果明显;酮康唑和联苯苄唑对酵母菌抑制效果明显。大蒜油最小抑菌浓度较高,但是抑菌效果明显,可以提高大蒜素含量以降低最小抑菌浓度。
5、主要皮肤致病真菌的种间鉴定结果显示,用微小卫星引物(GACA)4扩增主要的皮肤真菌:红色毛癣菌(T.rubrum)、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犬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光滑念珠菌(C.glabrata)和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不同种真菌的DNA经扩增后显示不同的DNA带型,且同一模板在多次试验中均产生一致的DNA带型,而且不同次提取的同种不同株真菌的DNA经扩增后显示相同的条带。
6、主要皮肤癣菌的种内鉴定结果显示对真菌的TRS-1区和TRS-2区的扩增,能对红色毛癣菌(T.rubrum)、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和犬小孢子菌(M.canis)进行种内的鉴定。TRS-1区扩增能清楚的进行三种重要皮肤癣菌的种内分型(分别分成五个型、四个型和四个型),而TRS-2区的分型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对犬小孢子菌不能进行种内鉴定。T.rubrum的主要型为Type B,以无锡和南京两地为主,与其它四类差异显著(p<0.05);M.canis主要型为Type A和Type C,无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在酮康唑的MIC值上有明显的差异,表明了用药习惯及当地的医疗水平与当地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T.mentagrophytes的地域和种类差异均不明显。
结论:
采用不同大小规格的试管能简单、安全和快捷的对临床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适合于长期大范围临床样本的分离。
1、采用试管分离纯化法、M27-A2和M38-A体外药敏试验法能长期、批量的进行临床病样的分离纯化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微小卫星引物(GACA)4扩增和TRS-1区及TRS-2区的扩增能够对进行种属(内)特异性的分析研究。
2、长三角地区犬猫皮肤真菌及真菌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丁明星、林德责等人的研究有一定相关性,特别是在真菌的种属分布方面,但又具有本地区自身的特点。
3、宠物犬猫皮肤真菌及真菌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宠物的饲养环境、饲养水平及治疗药物的使用等情况息息相关。不科学的饲养及不合理的长期单一使用药物会造成当地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区域性优势真菌的出现。
4、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特比萘芬、酮康唑和联苯苄唑对皮肤真菌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可成为该地区皮肤真菌治疗的主要药物。
5、种属和种内的鉴定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对皮肤真菌的特异性的认识。T.rubrum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Type B型导致的可能主要是一些原发性的真菌感染;T.mentagrophytes和M.canis的地域性不显著,但后者Type A和TypeC对酮康唑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反映了用药习惯及当地的医疗水平对当地分离株药物敏感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