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探讨了动结式的产生和发展,考虑到动结式涉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因此本文将讨论的对象限定在不带“得”的动结式,全文共分四章。在综述动结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判定标准是这一专题研究的关键,使动用法的衰落、前后两个语法单位的结合程度是必须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后世的动结式主要来源于先秦两汉汉语的连动式,考虑到魏晋六朝时期使动用法衰落并不明显,同时“V1”与“V2”结合尚不紧密,因而此期“V1+V2”绝大多数仍为连动结构或动词同义连用,但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用例,如“V1败”格式。魏晋六朝时期表动作完成的句法格式有两种:(1)“V1+O+V”格式。(2)“V1+V”格式。对于格式(1),看作主谓结构较为妥切,理由主要有两条:1.在“V1+O”和“V”之间经常可以插进副词,说明“V”具有谓语动词的功能。2.“毕、已、竟、讫”在魏晋六朝时期还有较强的实词义,与“V1+O”结合并不紧密,有些“V”之前甚至可以出现语音停顿,单独成一句。对于格式(2),需分别看待,“V+竟”、“V+毕”、“V+讫”分析为主谓结构较为合宜,对于“V+已”,似乎没有足够的证据否认这种格式为动结式的结论。如果严格遵循动结式的判定标准,魏晋六朝的“V1+O+V2”格式还是难以看作动结式,至少难以说是典型的动结式。但此期这种格式中“V2”为“倒、落、熟”时,前面插入时间副词或连词的用例较为少见,本文倾向于将这些格式看作是动结式的早期用例。魏晋六朝时期是使成动结式的萌芽期,主要是两种情况:1.由使动用法在此期已极少出现的动词(“怒”、“败”、“堕”等)充任“V2”。2.由失去使动用法的部分形容词(“明”、“烂”、“净”等)充当动结式的后项成分。此期非使成动结式有所发展,也分为两种情况:补语语义指向动作本身(如“坐定”、部分“V+已”格式)与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发出者(如“惊觉”、“长大”等)。
其他文献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近十年的发展道路,由早期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但高职教育刻意回避人文素养教育,引起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矿山支护用钢筋钢带的生产主要采用人工上料和手工电弧焊方法焊接,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因此,生产现场迫切需要自动化的钢筋钢带焊接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的稳定性,论文将根据这一需求,对钢筋钢带自动焊接设备进行研究。自动焊接设备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工装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重点设计研究全自动钢筋钢带焊接设备的工装系统及电阻焊电源设计。本文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为出发点,对钢筋钢带焊接设备中
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它出现在语言的每个层面,影响我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长期以来,许多语言学家对歧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不少学者对歧义的研究仅停留在语义或语法的层面上,是
燃烧残余物的隔热隔质作用是重要的阻燃机理,但其隔热隔质性能不易表征。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滑石粉为研究对象,以显微镜观察其燃烧残余物的微观形态,并以残余物受热后的上下
篇章既是交际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手段。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通过篇章得以协调和实施,心理过程能够被表达和理解。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被引进篇章语言学之前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环境下,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对人们的语言使用及心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概括总结了深圳河南移民的语言使用
本文致力于在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内建立一个新的会话语篇的连贯理论。由关联理论的性质决定,本文的理论框架属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范畴。之所以选择会话语篇作为研究对象
两晋虽然只持续了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但是这一时期却诗人辈出。著名的诗人傅玄、张华、陆机、潘岳、左思、陶渊明等均出现在这个时代。晋代也是上承曹魏下启南北朝的一个年
口译中的预测是一个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先存信息和新信息加工整合的认知行为,译员的认知库在口译过程中不断被关联、激活、应用和补充,指导译员选择性听辨的思维
杨树达先生的语源学研究既继承前人,又有许多创新,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影响广泛。他从汉语单音节字词的形、音、义多方入手,探寻造字之源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旁征博引,在文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