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配体分子对接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0405010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可靠的药物设计方法,分子对接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高效的构象搜索方法与精确的打分函数是评价分子对接方法精度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打分函数不仅是构象搜索方向的依据,也是区分活性构象与非活性构象的依据。因此,发展精确的打分函数和分子对接方法是药物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控制着生命活动的各个进程。近年来,与核酸相关的多种疾病机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以核酸为靶标的药物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打分函数和分子对接方法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现有方法大多面向蛋白质-配体体系发展而来,针对核酸-配体体系的方法仍然或缺。此外,由于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不同,适用于蛋白质-配体体系的打分函数与分子对接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核酸-配体体系。因此,针对核酸-配体体系,发展DNA-配体和RNA-配体的打分函数和分子对接方法仍是药物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分别以DNA和RNA为研究对象,集中于研究和发展DNA-配体和RNA-配体的打分函数与分子对接方法。在第2章中,本文以DNA-配体为研究体系,对本课题组前期发展的DNA-配体分子对接方法iDNASBinder与其他主流分子对接方法(如AutoDock和Glide等)的计算模拟精度进行测试评估,结果表明iDNASBinder在DNA-配体活性结合模式的预测以及打分函数的敏感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方法,为基于DNA的药物设计方法提供了方法基础。在第3章中,本文以RNA-配体为研究体系,基于反玻尔兹曼统计原理,通过统计RNA-配体复合物晶体结构,发展了RNA-配体知识型打分函数,并依据AMBER力场的分子间作用函数形式和其针对RNA体系的力场参数,发展了RNA-配体力场型打分函数,设计了RNA-配体分子对接多目标优化模型,最终发展了RNA-配体的分子对接方法RNABinder,针对45个RNA-配体复合物的测试集,通过与其他分子对接方法(如AutoDock和Glide)的对比测试发现,RNABinder的复原率为40.00%,优于Glide SP(35.56%)和Glide XP(33.33%),但低于AutoDock的复原率(68.89%),表明RNABinder可以较为理想地识别RNA-配体活性结合模式,具有相对较高的计算可靠性。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核酸体系,研究了DNA-配体分子对接方法,发展了RNA-配体分子对接方法RNABinder,为靶向核酸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其他文献
以东容三矿综采工作面为例,分析了采空区自燃隐患产生的原因,对采后采空区进行密闭设计,采用连通管路气室均压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发火,并提出一些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广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耗仍将以煤炭为主,伴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煤炭的需求量也将持续上升。耗能低、运量大的铁路重载运输因其承担的货运量相当可观,又受到人们
本文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争论入手,阐述了超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而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对学习活动本质的理解;2、对学习者的理解;3、对教育者的理解。
研究了一种用于工业轨道机器人的射频识别全局定位方法,通过分析圆形轨道定位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针对这种定位要求的解决算法,并设计一种基于PLC的定位控制系统。实验分析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理论化"色彩浓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入口"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培养过程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出口"重视对理论
<正> 咳嗽为临床最常见的病证之一,由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而致顽笃缠绵者甚多,考咳之所生无不由邪之干肺,气道失畅无不由痰之痹阻,故驱邪祛痰辄为止咳宁嗽之第一要务。然痰有
高考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考改革近年来一直是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2011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改革
锌离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锌离子进行探测和识别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作为一种锌离子检测手段,分子荧光探针,尤其是荧光增强型探针,具有成
诗人杜甫在盛唐古典诗美的极致上,继承前人尤其是庾信的艺术手法,致力探索句法、篇法,对传统诗歌语言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打破诗歌传统的以流畅性、和谐性、典雅性为特征的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与营养物质,它在维持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