氘代对氯吡格雷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导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和卒中事件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动脉血栓的“金标准”,然而氯吡格雷发挥药效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只有不到1%会发挥作用,并且由于氯吡格雷生物利用度低,个体的基因多态性和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会导致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因此基于氯吡格雷结构基础上,系列衍生物在不断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然而目前已上市的普拉格雷虽然在活性上优于氯吡格雷,但因为存在出血风险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提出黑框警告,目前认为氯吡格雷仍然是相对安全的。在诸多的设计思路中,对氯吡格雷7-位甲酯进行更稳定氘代修饰的系列化合物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既保留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同时又提高了活性代谢物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氯吡格雷作为前体化合物85%经肝脏中羧酸酯酶1(carboxylesterase 1)水解为无活性的氯吡格雷酸,剩余15%先经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氧化产生二氧氯吡格雷中间体,并继续开环最终产生含有巯基的活性代谢物,共价结合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阻断二磷酸腺苷的作用,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对氯吡格雷衍生物氘代后可以明显提高活性代谢物的暴露量,然而具体的机制和过程还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7-位甲酯氘代氯吡格雷,进行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外转化以及血浆中稳定性的研究,阐明了其结构改变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影响机制,并且通过研究氘代氯吡格雷对CYPs的抑制和诱导作用,探究了其潜在的药物-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首先进行了氘代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在大鼠血浆中的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发现,与氯吡格雷相比,氘代氯吡格雷在多次给药后,活性代谢物在体内暴露量明显增加,无活性的代谢物氯吡格雷酸暴露量减少。其次,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转化研究表明,7-位氘代修饰显著增加了大鼠和人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的产量,而氯吡格雷酸的产量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氘代修饰改变了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减少了酯酶对7-位酯键的水解,降低了氯吡格雷和中间代谢物向酸的形式转化,进而提高了活性代谢物的转化率。为了直接证明氘代修饰后对稳定性的影响,我们对(氘代)氯吡格雷在富含酯酶的血浆中进行孵育。结果发现7-位氘代修饰后的氯吡格雷,在大鼠血浆中的水解速率降低,这证明了氘代减弱了酯酶对7位甲酯的水解作用,增加了氯吡格雷及其中间代谢物的血浆稳定性。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因此可能会发生联合用药的问题,同时已有文献表明氯吡格雷衍生物存在着和CYP450酶的相互作用,因此探究氘代后是否发生了对CYP450酶的抑制与诱导作用的改变也十分重要。CYP450酶抑制实验结果显示,氘代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对CYP450酶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差异。在无酯酶抑制剂氟化钾(potassium fluoride)情况下,二者高浓度时明显地抑制CYP2C19和CYP2B6的活性但无显著性差异,在加入KF后,对多个CYPs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7-位氘代修饰后不影响氯吡格雷对CYP450酶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加入与不加入酯酶抑制剂的结果对比,排除了氯吡格雷酸对CYPs的抑制作用干扰。CYP450酶诱导实验显示氘代氯吡格雷对CYP1A2、CYP2B6和CYP3A4并没有潜在的诱导作用。CES孵育实验表明,氘代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对CES不具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氘代修饰显著影响了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降低了酯酶对7-位酯键的水解速度,增加了氯吡格雷及其中间代谢物的稳定性,减少它们向酸的形式转化,进而提高活性代谢物的转化效率,有望改善治疗效果和保留长期用药安全性。同时,体外实验表明,氘代修饰不改变氯吡格雷对CYPs的抑制功能,仍有潜在的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风险,具体的作用程度,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体内研究。本研究结果为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经过氘代修饰后提高活性代谢物暴露量提供了方法和策略,为其他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氘代修饰的新思路,有利于氘代类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肿瘤的关联研究成为生命医学领域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不仅与肿瘤的发生相关,而且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和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当今社会发病率较高的两种癌症类型,目前手术联合化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化疗会导致BC及CRC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并伴随恶心、发热、呕吐、腹泻及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对患者
学位
天然酶是具有高度专一性和高效催化活性的传统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环境监测、医疗检测等领域,但天然酶的固有局限(易于变性,成本高,制备费力和回收困难)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自195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构建出了高度稳定、低成本的人工酶,旨在使用替代材料模仿天然酶。纳米酶作为一种新型人工酶,因其与天然酶和常规人工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高催化活性、造价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在过去二十年中引起了
学位
铁死亡是一种具有铁依赖性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其特征表现在于细胞内谷胱甘肽依赖的抗氧化系统的失活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大量蓄积。目前研究表明铁死亡与众多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阐明铁死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寻找其潜在的作用靶点将会对铁死亡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应对思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是一种抗氧化酶
学位
雄性特异性致死复合物(Male-specific lethal complex,MSL)最初在果蝇的剂量补偿研究中被发现,在细胞中可以特异性地乙酰基化组蛋白H4K16位点。果蝇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MSL复合物的主要成分高度保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SL复合物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SL2(Male-specific lethal 2)是MSL复合物中唯一具有RING finger结构
学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物修复因其低成本、低能耗、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成为环境修复的首选方法。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为低温环境,但低温环境生物修复普遍存在效率低、周期长、能耗和成本高等问题,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适冷酶因其较低的最适催化温度、高催化效率和热不稳定性等固有特性而成为低温环境生物修复的宝贵工具。本课题组前期发现并报道了一种新的具有适冷活性的2,4-二氯苯酚羟化酶Tfd
学位
目前,治疗癌症的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等,对于手术治疗,通常无法彻底清除癌细胞,而化疗与放疗又普遍具有毒副作用较强、药物剂量需求大以及治疗周期长等弊端。近年来,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表面效应、尺寸效应等优势在癌症的靶向治疗和药物递送载体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发挥纳米材料自身的特点,复合型纳米材料的多功能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此,本论文拟利用具有光热转化能力的纳米材料,通过局部升高温度
学位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指髓系造血细胞发生恶性增殖所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在AML患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携带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突变,其中25%的患者是FLT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s,FLT3-ITD),5%
学位
丝氨酸蛋白酶是一种以丝氨酸残基为催化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在His-Ser-Asp催化三联体的作用下,可以催化肽键的断裂。丝氨酸蛋白酶是蛋白酶家族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酶,在工业酶领域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来源于嗜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 HB8中的嗜热蛋白酶Tth0724已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但其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且大量表达后易导致菌体自溶。要想实现工业化应用必须解决Tth0
学位
“双碳”背景下天然气裂解制氢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望成为未来天然气达峰后继续发挥天然气产业基础设施优势、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内外对天然气裂解制氢的研究集中在固定床催化裂解制氢技术方向,但面临催化剂积炭失活、生产不连续和工程化放大困难等问题,难以实现工业化。一种新型熔融金属天然气裂解制氢技术有望能够解决这些难题,使规模化天然气催化裂解成为可能。总结了目前天然气催化裂解制氢的研究现状,从技术原理
期刊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别于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传统细胞毒性药物,靶向抗肿瘤药物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间的差异,可以达到高选择性、低副作用的治疗效果。因此,开发选择性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抗癌药物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相对于正常细胞来说,过度旺盛的新陈代谢导致癌细胞内积累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