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肝胆管结石病946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94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结石分布特点,包括肝叶/肝段分布及有无合并胆总管结石情况。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41例肝胆管结石患者256排CT DICOM格式数据,男性16例,女性25例;年龄4-74岁,平均(47.14±16.71)岁,导入Yorktal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著作权2013SR088244)进行三维重建。得到三维重肝脏分段模型和解剖研究结果,结合单中心946例肝胆管结石病例资料统计研究,对肝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狭窄程度、肝萎缩做出数字化分型诊断。观察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解剖特征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探索肝胆管三维角度与结石分布关系。结果单中心946例肝胆管结石病例中,包括Ⅰ段肝胆管结石段30例(3.17%),Ⅱ段肝胆管结石段139例(14.69%),Ⅲ段肝胆管结石段122例(12.90%),Ⅳ段肝胆管结石段112例(11.84%),Ⅴ段肝胆管结石段126例(13.32%),Ⅵ段肝胆管结石段93例(9.83%),Ⅶ段肝胆管结石段141例(14.90%),Ⅷ段肝胆管结石段183例(19.34%)。41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成功通过Yorktal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重建得到三维重建肝脏模型,三维重建后的肝脏模型基本与术前CT呈现的肝脏形态一致,透明化处理后的模型能真实反映肝脏的解剖结构。41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成功测算胆管三维角度,其中结石组与无结石组在Ⅰ段(112.43±11.78°VS 70.65±28.68°)、Ⅵ段(128.89±17.76°VS85.54±38.98°)、Ⅶ段(54.98±21.26°VS 78.82±36.27°)及右肝管段(89.87±16.11°VS 76.38±19.48°)胆管角度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数字化肝胆管模型在胆管结石分布和胆道狭窄精准定位上为数字化肝内胆管结石分型奠定了解剖理论基础,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提供新思路。二、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索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及评估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31例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治疗组(3D-PTOBF组)139例,男性56例,女性83例;年龄33-72岁,平均(56.83±12.76)岁。传统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治疗组(传统PTOBF组)手术92例。男46例,女46例,年龄18-83(57.70±16.38)岁。3D-PTOBF组依据肝胆管结石数字化分型完成术前规划并选择单侧入路或双侧入路取石方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同一疗程取石次数、结石复发率、狭窄未解除率等指标。结果与传统PTOBF组相比,3D-PTOBF组的最终取石率(85.6%VS 85.9%,P>0.05)没有明显差异,但3D-PTOBF组的即刻取石率有明显差异(74.3%VS47.8%,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21±6.14 d VS 18.77±8.73 d,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21.14±17.91 VS 21.47±25.91 ml,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10.8%VS 14.1%,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是有指导价值的,具有手术次数少、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优点,实现了解剖数字化、诊断精准化、治疗个体化,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