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纳米材料/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增强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航天航空技术与军事化装备在向轻量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方向转型的同时,亟需满足电子设备对于高效散热以及严苛机械性能的需求。因此,如何设计制备出一种兼具良好热学和力学性能的轻质多功能材料是现今热管理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聚酰亚胺(PI)作为粘接剂,利用其前驱体水溶性体系和高温固相碳化特性,将相邻的二维纳米片连接起来,使薄膜产生有效的界面连接和强的层间相互作用。结合二维(2D)纳米材料的固有属性和结构优势,设计制备出一种具有良好导热和机械性能的轻质多功能热管理薄膜材料,同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二维纳米材料/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增强机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为了获得一类新型的兼具高导热和高机械强度的MXene/聚酰亚胺复合薄膜,本文提出二次定向的思路,经化学改性制备出聚酰亚胺前驱体水溶液,实现了MXene与聚合物间的均相复合,经由定向冷冻铸造和热压工艺进行二次定向作用,增强了相邻MXene片与聚酰亚胺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制备出堆叠致密有序的MXene/聚酰亚胺复合薄膜。阐述了MXene在聚酰亚胺基体中的增强机理,发现这种互锁结构以及MXene-聚酰亚胺间的强氢键作用增强了片层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作用,提升了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断裂强度达102±3 MPa,是纯聚酰亚胺薄膜的1.4倍。同时,MXene的引入提升了层间的热传输效率,使复合薄膜的面内热导率达到5.12±0.37 W/(m·K),相比于纯聚酰亚胺薄膜提升了5.7倍。另外,由于MXene与聚酰亚胺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可以有效地阻止底层材料的燃烧和火焰的进一步传播,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热管理材料的导热和机械性能,本文利用聚酰亚胺的固相碳化特性,引入可进行高温退火处理的氧化石墨烯材料,经定向冷冻铸造、热压氧化预处理、热压碳化和石墨化等工艺过程,制备出具有良好导热性、导电性以及机械强度和柔性的石墨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总结了氧化石墨烯在复合薄膜中的影响机制,发现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和聚酰亚胺之间实现了有效的界面接触和强的相互作用,并获得了连续的具有较大微晶尺寸的片层结构,复合薄膜的力学强度提高到142 MPa,是石墨化石墨烯薄膜的5.5倍。同时,二次定向过程促使片层间的堆叠更加致密有序,有利于在层间和界面处实现声子和电子的快速传输,增加了热流和电流的传导速度和扩散路径,促使热导率提升到1467 W/(m·K),是纯石墨化石墨烯薄膜的1.7倍,电导率提升到1.8×10~5S/m。另外,复合薄膜在弯曲和拉伸状态下均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稳定性,延长了材料的使用寿命。为了阐述二维纳米材料/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力学增强机制,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势函数较为成熟的石墨烯为例,构建出自组装石墨烯/聚酰亚胺模型、自组装石墨烯模型和自组装石墨烯/碳模型,发现模拟计算的拉伸强度理论值与前文实验中测试得到的实际值呈现出一致的增强趋势。同时,针对石墨烯片和聚酰亚胺链间发生的边对边、面对面以及面对边的不同连接形式,构造出石墨烯/聚酰亚胺模型和石墨化后的石墨烯/碳模型,根据所构模型的力学拉伸行为,总结出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断裂机制,发现复合薄膜的破坏形式复杂多样,其中当聚酰亚胺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连接石墨烯片时,模型表现出更高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应变。另外,石墨烯的引入可以快速有效的分散外部载荷,使得材料的承载力增强,同时聚酰亚胺的粘接作用可以有效的增强复合薄膜的界面接触和层间结合作用,两者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薄膜的机械强度和机械柔性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其他文献
以功能梯度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非均匀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具有更好的可设计性和更优良的材料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这类材料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服役环境和载荷工况,断裂破坏是其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其断裂失效通常是初始损伤积累、裂纹形核以及裂纹扩展等综合效应的结果,现有的断裂力学理论在描述它们的断裂行为时依然存在瓶颈。因此,发展能够兼顾裂纹扩展演
学位
降低结构重量,提高承载效率和保证型面精度是航天器探测结构的设计目标。在太空环境中,由于卫星不断进入阴影区和光照区,其表面温度在-180℃~120℃下进行循环,这使得卫星上的结构会发生严重的热变形。然而,微小的变形就会极大地影响高精度探测结构的型面精度,从而降低卫星探测能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蜂窝具有轻质、高比刚度、高比强度、低热膨胀系数等优势,在卫星天线反射面、太空望远镜和高精度光学支撑平台等先进
学位
工程中大部分振动都是有害的,会引发结构失效或破坏、工作精度变差等问题,故需采取必要的减隔振措施来降低或消除振动的不良影响。传统线性隔振技术的刚度特性限制使得隔振频带与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无法适用于低频隔振。准零刚度隔振技术突破了线性刚度限制,可在维持较高静刚度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动刚度,从而将隔振频带延伸到低频区。然而,现有的准零刚度隔振器仍然存在共振区向右弯、高低频无法同时优化、对复杂激励的适应性
学位
轻质夹芯结构兼具高承载和低质量的优异特性,在机械工程领域广受青睐。然而,根据质量定律可知,轻质高强的属性会导致结构的声振性能欠佳,并随之带来了许多严峻的问题。因此,设计与制备兼具轻质高承载和低频减振降噪的多功能结构,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前景。本文利用声子晶体带隙理论,研究轻质结构的减隔振和隔声性能,探索轻质结构高效声振控制的设计方法,并通过理论、仿真和实验手段揭示内在物理机制,指导工程
学位
姿态控制问题一直是航天器在轨飞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立方体卫星因其质量、体积及功率的限制,其姿态控制系统对外部环境力矩和内部结构或组件老化引起的干扰(如弱阻尼结构振颤、执行机构或传感器故障、模块化部件间网络化通讯误差等)尤为敏感,使整个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若在控制过程中忽视这些约束和干扰,将导致姿态控制精度的降低甚至航天任务的失败。本文基于此背景研究了以飞轮为执行机构的立方体卫星多约束姿
学位
餐厨垃圾产量巨大,资源化处理需求日益增长。厌氧消化工艺是目前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主流工艺,但餐厨垃圾有机质含量高且易分解产酸,高负荷运行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反应器易发生酸化。为降低酸化风险并丰富餐厨垃圾资源化途径,可将餐厨垃圾中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s)用于生产聚羟基烷酸酯(PHA)。PHA是一种微生物内源合成的生物可降解物质,有助于解决白色塑料污染。常用的混合菌群PHA生产工艺一般包
学位
公路工程快速发展亟需大量优质沥青材料,传统沥青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物,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沥青材料的不可持续。生物油对沥青的部分替代以及橡胶粉对沥青的改性,已被证明在促进沥青路面材料可持续和高性能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但单一改性途径得到的沥青不能同时满足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发展对路面材料可持续、高性能的新要求。基于此,将生物油与橡胶粉改性技术相结合,制备生物油/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通过两者间的优势互
学位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DBDP)是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上展现出了高效的优势,但是存在放电过程中生成的化学和物理效应利用不完全,以及能耗高的问题。本文在对DBDP体系的反应器进行设计、搭建和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入Mn Fe2O4催化剂建立了能高效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4-氟苯酚(4-FP)的DBDP/Mn Fe2
学位
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实现生物质的能源化高效利用是促进碳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此,实现微藻生物质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第三代生物质能源物质,微藻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利用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碳中性燃料,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微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方面,生产固态燃料是一项可选方案。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微藻的焙烧处理制备固态燃料,重
学位
高强度合金钢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传动轴、曲轴和制动盘等对强度要求高、承受高载荷的零件。传统加工方法存在生产周期长、材料利用率低、工艺过程复杂以及成品率低的问题。激光熔化沉积技术能够实现大尺寸、复杂结构零件的快速、全致密近净成形,缩短构件的生产周期并提升构件的服役性能。目前,激光熔化沉积高强钢的力学性能调控主要依靠改变工艺参数和后热处理工艺,没有充分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的温度循环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