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V1段变异的三维成像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头颈上胸部CTA进行三维成像,研究椎动脉V1段异常的情况,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将头颈上胸部CTA原始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头颈上胸部骨质和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位置、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并对左右侧椎动脉变异率进行比较。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分析左右椎动脉起源异常、穿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以及左右侧椎动脉变异的差异。探讨椎动脉起源位置与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之间的关系,并从椎动脉胚胎起源角度分析椎动脉产生各种异常的原因,探讨椎动脉起源异常及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对颅脑疾病的临床诊疗带来的影响。结果:1.480例患者中,457例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其发生率为95.2%。另23例椎动脉起源异常,发生率为4.8%,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起源于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对左、右侧椎动脉起源位置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4,P<0.001),可认为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右侧。2.480例患者中,405例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其发生率为84.4%;另75例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其发生率为15.6%,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分别为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分别为1、14、26例。对左、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7,P=0.199),可认为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与右侧无明显差异。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中,左侧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共15例,发生率为3.26%(15/460),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共38例,发生率为7.97%(38/477)。对左、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7,P=0.01),可认为在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左侧。4.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中,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比例最高(19/20),且大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仅有1例椎动脉正常穿入C6颈椎横突孔。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中,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3/3),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也都异常(3/3)。对椎动脉起源异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发生率与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45,P<0.001),可认为椎动脉起源异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5.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中,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对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可认为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之间密切相关。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大多异常。起源正常的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右侧。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与右侧无明显差异。在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左侧。本研究概述了椎动脉V1段异常的情况,提升了临床医生对椎动脉解剖的了解;术前明确椎动脉起源异常及走行异常,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同时,异常的椎动脉也可以解释一些颅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因此,充分了解椎动脉起源异常、走行异常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严重胸外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成功救治SCT合并多发伤患者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受伤-入院情况、院内救治情况及预后等方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器官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Web of science,收集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所有应用DEX镇静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前瞻性对照实验。实验组采用DEX镇静治疗,对照组采用除DEX外镇静药物包括咪达唑
目的:与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相关的神经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发生时间极短,无干预时间窗口,而主要为急性细胞死亡,具有不可逆转性,而继发性脑损伤包括一系列迟发的细胞和神经组织损伤性级联改变,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年,成为临床治疗的干预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颅脑损伤动物实验模型表明自噬流在TBI的病理生理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
目的:1.探究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cadherin,VE-cadherin)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关系及血清VE-cadherin与相关血液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2.急性脑梗死血清VE-cadherin水平与
目的:总结急诊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创伤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经急诊途径入院的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诊疗经过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应用SPSS 23对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本研究共包括679例患者,其中男性488例,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在石家庄平安医院放疗科接受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肺病史、基础病史、吸烟史、照射剂量、是否应用中药以及DVH导出的放射治疗计划参数双肺V5、V10、V20、V30、双肺平均剂量、PTV体积、双肺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关系。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急性
目的:为探讨组织间插植放疗在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组织间插植放疗和常规后装放疗对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复发性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4月72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的近距离放疗方式分为常规后装组及组织间插植组,各组病例均为36例。纳入标准:1)复发后治疗方式均有近距离放
目的:研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重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肾功能以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使用率及持续时间表示。方法:通过计算机对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 Med数据库进行文
目的:通过比较健康人群、创伤后未发现DVT患者以及创伤后发生DVT患者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水平,探究TM对诊断创伤后DVT的价值,以及TM联合D-二聚体诊断创伤患者DVT的效能。方法:收集2017-05至2020-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D-二聚体>0.5ug/m L的创伤患者73例,行下肢深静脉彩超,依彩超结果判断是否存在DVT,将创伤患者分为非血
目的:探讨手握力计联合膈肌超声对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经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机械通气患者,收集患者一般基础医学资料,待患者清醒后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评估肌力,判断是否发生ICU-AW,紧接着应用手握力计评估患者肌力,最后行床旁超声评估膈肌移动度(DE)及膈肌增厚率(DTF)并记录结果。不符合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