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式的经验之谈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翻译观点,人们对翻译这一活动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观点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纵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忠实”、“对等”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主体的作用。在翻译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许多译者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谈论到各自的翻译目的和策略、优秀译者的能力、对译本阅读对象的考虑等,而真正系统的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却是出现在上世纪末。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凸显。意识形态、时代的文化观念对翻译的影响都是通过翻译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翻译主体及其主体性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课题。因作者学识有限,本文没有对翻译主体性做出新的研究,而旨在回顾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翻译研究中心从“死的文本”到“活的人”到最能动的“译者”的转换是逻辑的必然,这必将更有利于译学研究的发展。全文共分四章: 在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及其历史发展线索后,第一章对什么是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进行简单而明确的说明,以便于下文对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回顾和探讨。 第二章重点分析了传统的翻译思想中有关翻译主体的观点。早期的翻译研究以文本对比为中心,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翻译主体的能动作用几乎完全被忽视和抹杀。在后来特别是近代的翻译实践中,人们开始注意到译者的特殊身份和译文读者的需要,人的因素开始为翻译研究者所重视,但这时的翻译主体论述,特别是对最能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 第三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翻译主体性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性研究既有微观的过程的分析还有宏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译者的能动性既可表现在具体的翻译方法、技巧和策略等方面,还可以通过翻译目的、选材、读者观照等反控思想意识、诗学和赞助人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上文对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简要回顾基础上,作者在第四章指出翻译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是逻辑的必然,但在研究中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翻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忽视翻译主体的能动作用,也不能过分加以夸大,同时还要把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结合起来。 在结论部分作者强调正确认识和理解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发展过程不仅有利于译学研究的进一部发展和深入,更会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译员的培训等工作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