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排斥下自尊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辽宁省2所小学的小学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探究儿童社会排斥对其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和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一里采用社会排斥情境实验来探讨社会排斥程度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采用3(排斥程度:明确排斥/不明确排斥/接纳)×2(性别:男/女)的实验设计,因变量为亲社会行为。结果发现社会排斥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组被试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女生组被试;社会排斥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与性别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上不存在交互作用。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自尊在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实验采用3(排斥程度:明确排斥/不明确排斥/接纳)×2(自尊:高/低)的实验设计,因变量为亲社会行为。统计结果表明,社会排斥程度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事后比较发现,明确排斥组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不明确排斥组的亲社会行为数值,不明确排斥组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接纳组的亲社会行为数值,这再次证明实验一中采取的社会排斥实验范式是有效的。自尊的主效应不显著,高自尊组的亲社会行为高于低自尊组。社会排斥程度和自尊的交互作用显著,即自尊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可以支持研究假设。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高自尊组,不同程度社会排斥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在低自尊组,不同程度社会排斥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且差异显著性高于高自尊组。这就说明,随着儿童自尊水平的由低到高,社会排斥程度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小。实验三探讨自尊提升在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进行3(排斥程度:明确排斥/不明确排斥/接纳)×2(自尊组别:控制组/提升组)的方差分析检验,分别以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为协变量,发现社会排斥程度的主效应显著;自尊组别的主效应也显著;此外社会排斥程度×自尊组别的交互作用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事后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明确排斥的情境下,自尊提升组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自尊控制组;在不明确排斥情境下,自尊提升组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自尊控制组;在接纳情境下,自尊提升组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自尊控制组。这就表明,自尊在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促进作用,具有调节效应,验证了研究假设。
其他文献
卢西安·弗洛伊德凭借其精神分析式的绘画享誉当今画坛,这种带有存在主义哲学意味的绘画何以实现?除去画家的创作动机,自然离不开非常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在卢西安·弗洛伊德
目前有很多研究证据都表明了一般智力(g因素)的存在。同时,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这两种最基本的认知加工元素也是认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两种认知成分在智力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追求自由和公正的意识在逐渐增强,对于公正的思考也在日益加深,事件过程的公正性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程序公正,是指用于决定结果的方法、机制和
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逐渐发展,为我国的体育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体育市场也逐渐扩大并繁荣起来。体育经纪业就
计算机游戏情景化的虚拟环境,对游戏玩家有着很强的娱乐吸引力,引导着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乐于探索,从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角度来说,计算机游戏为游戏玩家构建了游戏知识内容的学习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的核心,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有对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停留于教学方法本
研究生教育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对培养高端又接地气的人才同样举足轻重。工
不管是在中小学课堂,还是在高校课堂,教学内容都是联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已往的高校课堂教学,人们关于“把握”的认知大多聚焦于所要教的知识本身,而就课堂教学三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聋人参与社会能力的增强,社会对手语翻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更需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手语翻译人才。2007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宣布手语翻译成为一
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对教师发展也相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知识激增以及知识形式多样化的时代,教师既面临着角色的变化,也面临着知识的整合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