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文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器物本身,真正研究的是人本身,人在某一时代的特定思想和精神状况,它所物化的载体就会相应呈现出怎样的形状和品格。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在其各自的时代又有着不同的形状,思想的形状是抽象的,不好研究,难以把握,但物是具体的,物所呈现的形状是看得见的,可以把握的。所以,通过具体的实物去研究思想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把握一个事物去无限度的靠近那种思想,对其把握的越精致和到位,距离所要呼之欲出的思想就越近,自然那种思想的形状就越突出和鲜明,这也正是物象美学的意义之所在。而此篇文章对于汉代玉的研究,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和考虑,期冀通过对汉代用玉的细致考据,来进一步了解汉代玉文化的精妙和独到之处。
  由于玉石本身的美丽和难得,也由于玉文化所绽放的独特光芒,使得很多人都纷纷愿意投入到对它的研究中来。查阅此前的研究数据发现,对玉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三个领域,分别是文学领域、考古学领域和美学领域,且每个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其中文学领域对玉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诗词方面,多数是从诗词用玉角度进行论述。考古学领域对汉玉文化的研究也颇多,但主要是从玉的物理特性、年代考论和市场价值等方面做出评判。美学领域对玉文化的研究很多都是仅仅局限于玉石的审美价值问题。并且从大部分著作和论文的研究状况来看,单纯针对汉代用玉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层面去分析,如江富建的《南阳汉代玉文化的内涵与地位》,主要研究南阳汉代在玉石开采、玉雕加工、琢玉技艺和玉器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韦静雯的《汉代祭祀活动中玉器设计与物质文化研究》,是从设计伦理学的角度来观察汉代的祭祀用玉;还有王京传、刘以慧的《从<说文解字>玉部看汉代对玉的认识》,主要就汉代玉德和玉符的关系方面来看汉代用玉思想的不同。
  因此,鉴于以上对玉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某一个领域,如从语言文字学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或从考古方面对玉器进行鉴定研究,或是从文学诗词方面探究其价值所在,而从几个领域相结合去研究的很少,且大部分是将研究背景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大场景中,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某一个时期的也很少,所以本论文决定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两汉时期,主要研究汉代的用玉文化。当然,由于文化的连续性和玉器的传承性,不可能将其断代的如此清楚,所以其中也势必会有前后朝代的记载以作补充,但汉玉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心所在。
  首先,从汉代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来讲,汉人有一种自觉的观念文化传承意识,呈现出汉文化宏大的气象,在玉文化方面更加走向世俗生活,更加注重装饰用玉文化和造型艺术文化,写实性和艺术性更为突出。可以说汉代玉文化是一个刚刚走出远古,既有依恋与回想,更需要激情与造作的年代。相对于后来魏晋时期审美的全面自觉是一个恰当而充分的过渡。其次,汉玉文化也是儒家礼乐教化的一个缩影和影射,自然物质本身的功能和作用是微弱的,但是它却可以慢慢演化而成很多的艺术形式和存在状态,相应的审美因素和文化因素就会向多个方面展开和辐射。再次,汉代的墓葬给世人呈现出一种超越形体死亡的审美理想。汉代食玉之风盛行,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已然成为道家和道教的珍爱之物,成为他们得道成仙的一种物质和文化的载体。汉代道教的这种神仙信仰,是人的生命关切的理想表现形式。汉代人这种对身体的审美实践的探索,是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是人对自身生命的理想化传达。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汉代玉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以及汉代玉文化的横向展开和精神升华,做一深入的探讨和梳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阐释:一是《说文解字》中“玉部”字本身的意义;二是古代文献中关于汉代用玉情况的记载;三是美学视野下对汉代玉文化的形而上层面的思考。整体运用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的讨论中,历史文献部分将主要采取资料整理,依据其用途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类陈述;美学部分则主要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玉与个体存在的关系、玉的政治化和等级化以及玉在精神和伦理层面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落实于汉代玉文化对身体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审美关怀,阐释了一种特有的时代背景下所孕育的独特而璀璨的汉代玉文化。
其他文献
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是当今心灵哲学领域中探讨意向性的主流议题,众多的心灵哲学家都在试图完成意向性的自然化构想。而且,这一构想主要是通过意向内容的自然化来实现的,因为意向内容是理解意向性的一个主要维度。由意向性问题向意向内容问题的转向是当代意向性研究的突出表现。在意向内容自然化的过程中,因果解释是意向内容自然化的主流解释,但这一解释并不尽如人意,它面临着致命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密立根另辟蹊
学位
工业化农业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活陷入了麻烦之中,因此,这也掀起了对工业化农业进行反思的阶段,甚至提出了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一词最初由美国的土壤学家提出,并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发展与延伸,如今形成相对宽泛的定义。  本文首先对生态农业概念背景的追溯,梳理出生态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关键,即20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对生态环境的呼吁,DDT事件的发生让更多人开始对工业化农
学位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现代信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高技术在方便人们交流与互动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播与反馈的特点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并深入到文化的物质、制度和观念层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化方式。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了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3G时代之后的移动通信技术对文化系统各个层面的典型影响及其带来的文化反思,尝试用技术哲学的原理去分
学位
心身问题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论述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家。这个问题主要说的是,假设心与身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而根据民间心理学的观点,心对身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具有精神性质的心灵如何与具有物理性质的身体产生相互作用,而不违背物理规律呢?为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在心灵哲学领域出现了纷争的场面。  约翰·塞
学位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两个最重要的结晶,影响着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二者一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今天呈现出并存的趋势。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更是为学界所关注,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显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作为当代美国主流思潮之一,世俗人道主义的思想极具代表性并且密切关注着科学与宗教问题。本文试图在当前科学技术全球化、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理清世俗人道主义的思想
学位
印度“绿色革命”是1965年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推动和支持下,印度开始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实施的新的农业规划。其内容是选择在印度自然、经济等条件具备的地区,推广优质高产的新型改良品种。  传统上的科技哲学对科学的思考基本上都是“理论优位”型的思考,科学实践哲学以实践为依据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开辟了另外一个角度,劳斯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劳斯认为不存在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技术手段,只存在着地方性的知识,而普
在公元四世纪,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如何确立基督教在众多宗教中的至尊地位是教父们著书立说的首要目的。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论造人》也不例外,它旨在对《圣经》中的人的造成问题进行补充阐述,以便让人们坚定对基督教的信仰。  《论造人》一书以《圣经》的记载为出发点,系统地补充了人的地位、人的构造、人的本性、心灵、灵魂、善恶与复活等主题。在该书中,尼撒的格列高利采用希腊哲学式的写作手法,运用华
学位
基列耶夫斯基是生活于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与霍米亚科夫一道被看作是俄罗斯斯拉夫派的理论奠基人。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的反思,基列耶夫斯基指出,西方哲学的主要弊病在于片面发展了抽象理性,把抽象理性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看做是认识和把握真理的唯一方法,抽象理性的片面发展致使哲学在黑格尔之后停止了其继续前进的步伐,西方哲学陷入了困境。正是基于对西方片面理性主义的批判,基列耶夫斯
阿瑟·丹托是美国时下声名显赫的艺术批评家,他曾在早年学习过绘画,对艺术史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一生都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最为著名的艺术终结论在大洋两岸都颇具影响力,丹托从艺术史的角度介入当代艺术领域展开研究,借助于艺术哲学的思维和批评模式,对当下的艺术世界做出评介,认为如果没有艺术史的哲学思考,就无法面对当下多元主义的艺术局面。  丹托对当代艺术研究的浓厚兴趣来源于艺术现实的刺激,多
学位
德国美学家鲍姆佳通作为第一个提出美学这一学科概念的人,将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则感性这一概念的基础——感觉便相应成为美学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因此对感觉概念的深入讨论甚为必要。西方古典哲学惯于将美学置入认识论的框架之内来讨论,感觉便因其丰富性与模糊性成为理性这一西方古典哲学之滥觞的对立物,虽然试图提升感觉地位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但在认识论维度所做工作似乎收效甚微,则找到切入感觉讨论的新维度可能成为重新审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