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造人》的思想探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86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公元四世纪,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如何确立基督教在众多宗教中的至尊地位是教父们著书立说的首要目的。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论造人》也不例外,它旨在对《圣经》中的人的造成问题进行补充阐述,以便让人们坚定对基督教的信仰。
  《论造人》一书以《圣经》的记载为出发点,系统地补充了人的地位、人的构造、人的本性、心灵、灵魂、善恶与复活等主题。在该书中,尼撒的格列高利采用希腊哲学式的写作手法,运用华美的类比辞藻,以论述基督教的人论教义。书中的上帝观、灵魂观、人性论等思想都对后来的教父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以《论造人》为切入点,可以系统地研究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人类学思想,进而对古代西方哲学的人论有大致的把握。而且,文明碰撞下的产物对处于文化大融合时代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通常人们是无法理解教父们的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对宗教的理智性研究、宗教学术研究的发展,不能不首先批判这种信仰主义的态度。那么,尼撒的格列高利作为一位以哲学性论证而著名的教父,其《论造人》是否也难能逃脱信仰主义的牢笼?带有希腊哲学色彩的基督教神学著作是否可以被非宗教徒所理解?站在非宗教徒的立场上,在学习其著作的过程中又该如何看待信仰与理性逻辑论证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是否矛盾?通过对《论造人》思想的探析,我们会对这些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目前,中国学者对于教父学的研究是对整个西方思想研究的薄弱环节,关于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专著,只有三本翻译著作,翻译原本多数为英文本。对尼撒的格列高利的系统研究论文大致5-10篇,主要集中在他的生平、灵魂观、上帝观(圣三一)、人本主义与人论的方面。这些都为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和逐步“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转型”和发展演化过程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技术演化是表现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方面和内容之一。  在古代,中国是技术扩散的“扩散源”,而在近现代时期,中国成为了技术扩散的“输入方”。可是,近现代时期技术扩散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意义和影响却空前广泛而深远。本文的目的是,努力在技术与经济、制度、
学位
《中观心论》是清辩论师现存唯一的梵文著作,仅保存在丹珠尔中的《思择炎》则是《中观心论》的唯一古注,其中的《入抉择数论之真实品》、《入抉择胜论之真实品》、《入抉择吠檀多之真实品》是目前所知最早系统叙述并批判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思想理论的佛教文献。本文以这三品的梵文贝叶写本和藏译刻版写经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梵文原典与汉译文献,考察了佛教中观派对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三大“外道”思想的记述与批判。
学位
自由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与人的生存相伴生的一个问题,其实确切的说,这只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原因在于对自由问题的关注,源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在此之前,人从来没有占据主体的地位,也不可能成为万物的尺度,人相对于主体而言根本不存在自由的问题,因而也不能提出主体的自由问题,这一点在中世纪表现得特别突出。只有在人被确立为主体之后,自由才能被设想为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如何实现自由才成为人们思想的一个重心。从这一点上来
学位
作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情绪,希望意味着人对于未来的积极渴求和自我承诺,但长期以来,希望并非属人的,而是在一种非人的传统中得以展开。希望在古希腊时代体现为神秘化的命运,在中世纪外化为上帝,在现代抽象化为主体性的人,希望被误读为希望对象,从而僭越了希望着的人以及希望本身,造成了对象化困境,使人陷入不愿希望的绝望当中。为了寻找属人的希望,必须以一种“面向希望本身”的基本立场重新切入希望问题。面向希望本身
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是当今心灵哲学领域中探讨意向性的主流议题,众多的心灵哲学家都在试图完成意向性的自然化构想。而且,这一构想主要是通过意向内容的自然化来实现的,因为意向内容是理解意向性的一个主要维度。由意向性问题向意向内容问题的转向是当代意向性研究的突出表现。在意向内容自然化的过程中,因果解释是意向内容自然化的主流解释,但这一解释并不尽如人意,它面临着致命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密立根另辟蹊
学位
工业化农业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活陷入了麻烦之中,因此,这也掀起了对工业化农业进行反思的阶段,甚至提出了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一词最初由美国的土壤学家提出,并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发展与延伸,如今形成相对宽泛的定义。  本文首先对生态农业概念背景的追溯,梳理出生态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关键,即20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对生态环境的呼吁,DDT事件的发生让更多人开始对工业化农
学位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现代信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高技术在方便人们交流与互动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播与反馈的特点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并深入到文化的物质、制度和观念层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化方式。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了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3G时代之后的移动通信技术对文化系统各个层面的典型影响及其带来的文化反思,尝试用技术哲学的原理去分
学位
心身问题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论述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家。这个问题主要说的是,假设心与身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而根据民间心理学的观点,心对身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具有精神性质的心灵如何与具有物理性质的身体产生相互作用,而不违背物理规律呢?为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在心灵哲学领域出现了纷争的场面。  约翰·塞
学位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两个最重要的结晶,影响着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二者一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今天呈现出并存的趋势。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更是为学界所关注,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显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作为当代美国主流思潮之一,世俗人道主义的思想极具代表性并且密切关注着科学与宗教问题。本文试图在当前科学技术全球化、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理清世俗人道主义的思想
学位
印度“绿色革命”是1965年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推动和支持下,印度开始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实施的新的农业规划。其内容是选择在印度自然、经济等条件具备的地区,推广优质高产的新型改良品种。  传统上的科技哲学对科学的思考基本上都是“理论优位”型的思考,科学实践哲学以实践为依据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开辟了另外一个角度,劳斯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劳斯认为不存在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技术手段,只存在着地方性的知识,而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