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结构NiFe基电催化剂的析氧演变及其稳定性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droid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消费占比持续增加,预计2050年将突破18%。在氢能的众多应用中,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氢能源汽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预计2030年全球销量将达到1000-1500万辆。目前市场上制备氢气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石油化工、煤燃烧等,其中含有的碳杂质对氢燃料电池中铂基催化电极具有明显的毒化作用。因此,发展电解水池被认为是一种制备高纯氢气(纯度>99.999%)的有效途径。然而,电解水池中阳极析氧反应(OER)需经历四电子/质子转移,其缓慢的动力学过程严重限制了阴极氢气的析出效率。因此,急需开发高效、稳定的析氧催化剂,降低OER过电势以提高电解水效率。在常见的析氧催化剂中,价格低廉、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已逐渐替代氧化钌、氧化铱等贵金属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以镍/铁为基础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等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析氧性能。然而,析氧过程中金属-氧配位环境的变化,导致催化剂表面形貌及活性位点结构发生演变,降低催化剂的析氧活性及长程稳定性。面对此问题,本论文研究了以下工作,以便获得同时具备高活性以及高稳定性的过渡金属基化合物OER催化剂。1)针对析氧催化剂在OER过程中因溶蚀、相分离等影响,其表面成分发生改变引起析氧活性下降的问题,我们通过诱导金属元素在体相-表面间的迁移调控催化剂表面成分,进而提高其析氧效率及稳定性。首先,我们通过电沉积及化学刻蚀的方法构筑三维多孔自支撑镍铁材料,并进一步结合表面氧化及热处理技术制备具有Fe元素浓度梯度的核壳NiFe@NiFexO-CG(CG代表concentration gradient)电极,研究Fe元素在催化剂体相-表面间迁移对表面成分及析氧性能的影响。其次,通过调节金属-氧配位环境实现Fe元素的分步体相-表面迁移,利用阶梯式平衡状态的构筑进一步优化表面组成,实现析氧催化剂性能的显著提高。相对于普通的NiFe@NiFe O电极,经过Fe元素迁移后的NiFe@NiFexO-CG电极在1.6 V vs.RHE时活性能够提升60%(31.8 m A cm-2→51 m A cm-2)。进一步,析氧惰性的Ni VO电极在经过阶梯式平衡调整后,其析氧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10 m A cm-2电流密度时的过电势仅为325 m V,该策略对于提升析氧催化电极性能具有良好的普适性。2)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金属元素体相-表面间迁移对于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结构单元的影响规律,以及其对于提升高活性过渡金属硫化物电极稳定性的作用机制。首先,对上述电极进行硫化处理构筑NiFe@NiFexS-CG电极,通过XPS及拉曼技术对OER过程中催化剂的表面氧缺陷及Ni-O-Fe结构单元的变化进行观测,获得金属元素迁移对于催化剂表面Ni-O-Fe结构单元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利用锂离子插层的方法监测催化剂表面的结构强度变化,解析Ni-O-Fe结构单元对于提升高活性催化剂析氧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体相-表面间的Fe元素迁移能够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新的Ni-O-Fe结构单元,修复析氧过程中表面结构的破坏并减少表面缺陷数量,增强活性表面结构强度的同时稳定Ni/Fe活性中心,所构筑的NiFe@NiFexS-CG电极能够稳定运行50000圈CV循环以及超过800 h的恒流测试(20 m A cm-2)。
其他文献
在硫族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中,Cu(In,Ga)Se2(CIGS)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3.35%。然而,CIGS中In元素的稀缺性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Cu2Zn Sn(S,Se)4(CZTSSe)太阳能电池具有和GIGS相似的晶体结构,因组成元素储量丰富且无毒性、带隙可调、光吸收系数高(10~4 cm-1)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光伏器件的理想替代品。目前,CZTSSe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认证
学位
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解决当今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对其大规模使用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目前比较成熟的发电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利用方式是光-热-电转换,即利用太阳热辐射所产生的热能发电,用太阳能集热器将所吸收的热能转换为蒸汽,然后由蒸汽驱动气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前一过程为光-热转换,后一过程为热-电
学位
开发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已成为《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明确战略需求。因此,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当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因较低的能量密度(200~300 Wh kg-1)越来越难以满足无人机、电动汽车等设备的需求。相比而言,锂硫电池因其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m Ah g-1)和比能量(2600 Wh kg-1)、成本低和资源丰富等优点
学位
目前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碲化镉(Cd Te)薄膜电池、硅基薄膜电池、铜铟镓硒/铜锌锡硫(CIGS/CZTS)等铜基薄膜电池、砷化镓(Ga As)薄膜电池、量子点薄膜电池、硒化锑薄膜电池、钙钛矿薄膜电池及导电聚合物薄膜电池等。其中Cu(In,Ga)Se2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高达23.35%,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从材料组成的稀缺性方面考虑,铟和镓元素有限的资源储量
学位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目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认为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有效的方法,手术的关键是精确地把颅内电极置入到指定的靶点核团。以往帕金森病的毁损手术或置入电极主要通过脑室造影及辅助人类大脑图谱提供的核团坐标进行手术,但是由
学位
量子点(QDs)具有宽激发、窄发射、光谱连续可调,光化学稳定性强,荧光寿命长,生物相容性好,荧光量子产率(PL QY)高,以及色纯度高等优点。这些优异的性能使量子点广泛应用于印刷显示、生物医学、太阳能电池、固态照明、半导体激光器等领域。量子点(QDs)由于其独特的发射特性而在宽色域和低能耗显示中表现出很高的潜力,近年来,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在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电致发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
学位
学位
锂硫电池(Li-S电池)因其理论比容量高、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且环境友好,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二次电池之一。但绝缘性的活性物质S以及放电产物Li2S和Li2S2会导致电极反应动力学缓慢,尤其是在高负载量的硫电极上,硫正极的缓慢动力学问题更为突出,限制了Li-S电池在储能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和发展。因此Li-S电化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硫化物的沉积/溶解行为及其界面反应动力学对低E/S比L
学位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发光材料,因其具有量子产率高、发射光谱可随尺寸变化、色纯度高等特点,自出现以来便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红光、绿光、蓝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的性能已接近商业应用水平。尽管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已接近理论极限值,但在保持高亮度的工作状态下达到较高的外量子效率仍是QLED器件产业化需
学位
胶体量子点(CQDs)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特性包括高量子产率、高色纯度、低成本溶液可加工性以及易于调节的发射波长。它们被认为是照明和显示应用中的下一代发光二极管(LED)的替代发光材料。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量子点的合成方法的不断优化以及科学家们对量子点特性的深入理解,量子点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以及针对高效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有一些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