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所载唐代佛寺装饰壁画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为研究文本,梳理其中涉及唐代佛寺装饰壁画的相关资料,考察同时期其他重要文献相关材料,同时结合考古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法,从共时层面,对《酉阳杂俎》中的佛寺装饰壁画进行研究。《酉阳杂俎》所载佛寺装饰壁画题材分为经变故事、人物故事、环境装饰三个组别;载体类别包含粉壁画、绢本画、门上画、塔面画四种。这些恢宏精致的装饰壁画分布于《酉阳杂俎》所载长安佛寺18所中的14所,且多由唐代名家所绘,这些壁画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风格技法,同时改造了外来的异域情韵,形成了具有大唐风范的佛寺装饰壁画。佛寺装饰壁画中的白画勾描乃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技法,笔者在《酉阳杂俎》中找到了它的前身,早期白画着重墨线勾勒而不施藻饰,较之白描出现时间更早,在唐代已经盛行。唐代佛寺装饰壁画中的施彩布色因宏大的故事场景及独特的人物描画,其整体色调的呈现较为丰富,色彩表现也进入了更加多样化的阶段。从《酉阳杂俎》所载圆光之均彩以及花鸟之嫩彩,可见当时佛寺壁画的施彩布色较之前代已展现出更为绚烂的本土风格;曾青与壁鱼的设色也体现出唐代佛寺装饰壁画中色彩的调和运用和搭配匠心。《酉阳杂俎》所载佛寺装饰壁画中的画面营造,由于佛寺装饰壁画艺术内容丰富庞杂,构图形式也显得复杂多样。主要有单幅式和长卷式两种类型的营造表现。单幅式壁画中以主像式构图和重复式构图为主要表现手法,长卷式壁画则以三段式构图与主次式构图为主。《酉阳杂俎》所载佛寺装饰壁画,将线描艺术提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多彰显飘逸灵动之风;而世俗人物画的依样写实和环境装饰画的精妙入神,又传达出唐代佛寺壁画的传神写照之风。地狱变或鬼神类形象的创作,又自成怪异诡丽之风。透过《酉阳杂俎》相关记载,可探知唐代佛寺装饰壁画在造型、色彩、构图及风格方面的艺术面貌。利用文本与实物的相互参照与补充,探讨其共性与差异性,可以补充和完善唐代壁画艺术史,也对佛寺壁画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党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和政党意志下沉到教育领域的实现形式。伴随着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主体、资助政策客体、资助政策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当前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贫困学生认定不够精准、政策体系内部各要素不够协调、政策实施的保障性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继续发挥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作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直面的问题。习
学位
四川地区的清代地上墓葬建筑规模巨大、雕刻精美、碑刻文字丰富,是四川地区民间的重要遗存。从形制类型上讲,大致有包括单体碑、复式碑以及组合形成的墓葬建筑群组。四方碑属于单体碑,区别与其它仅是碑阴、碑阳两面装饰的单体碑,标准形制的四方碑的四面各有柱式、开间和装饰,形成四面造型和装饰大致均等的样式特征。本文运用了田野调查法、图像分析法等方法,对四方碑的建筑艺术特点、装饰特点进行研究。首先,四方碑遵循了中国
学位
早在20世纪初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候,“参与式艺术”就开始慢慢出现。现在,社会参与式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方式,围绕社会问题发生,再介入社会中展开艺术实践,强调“参与”。艺术可以说是从社会中生长出来,是社会的一部分。从艺术被拉下“神坛”,到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开始盛大的艺术展出,再到现如今艺术跳出“白盒子”,介入到大众生活的公共空间之中,在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大浪潮下,国内艺术家、策展人们在乡村、
学位
大足石刻石门山开凿于南宋,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形态,其中第8窟孔雀明王窟整体布局严谨周密、采取对称式结构、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匠师利用天然环境因材施艺,将宗教仪轨与南宋审美观念相统一,以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精心创造出第8窟雕塑作品,唤起了观众的审美联想。该窟为密教产物,在庄严肃穆的整体氛围中营造出神秘莫测的情节性场景,从这些造像中可以挖掘出南宋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与审美特征等。本文将主要从莫里斯符号
学位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性别建构强调男——女二元对立的秩序性,因此在陈旧的历史观念里,女性往往处于男尊女卑的地位秩序,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思想解放,在其中也蕴含着对女性的解放,女性的解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进步性之一,是主体意识的复苏。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女性开始作为一个国家主体在政治经济领域拥有了合法性的平等地位。但是这种女性主体的建构并非简单的条文就能完成,它涉及到复杂的认同机制,而新中国
学位
指头画俗称指画,是中国的传统笔墨艺术,属于传统笔墨艺术的一个分支,指墨艺术早在唐朝就已初见端倪,并有文字记载。直到清朝时期高其佩创立了指画派开始,指墨艺术在艺术界才有立足之地。经历了传统笔墨发展到清初四王,中国画已经因摹古而趋于泛化。画坛的模式固定和机制僵化,无疑为指画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可能。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指画的艺术形态逐渐趋于完备,使其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范围得以扩展。指画是立足于传统笔墨发展起
学位
风水画,是堪舆学、地理学、美学等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产物,也深刻影响着百姓的生活习惯、择居环境、生死观念。在西方地理学和中国民间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风水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然而,在目前可查的资料中,对于风水画的历史脉络和创构过程相关的著作较少。在这一背景下,笔者从风水画的发展演变出发,针对巴渝地区的民间风水文化理论,揭示黄远甫先生的风水画中的意
学位
共生理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在生物学中提出的,最早是形容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环境与生存条件。这一理念沿袭至今被不断地借鉴引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在研究中,共生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抽象问题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运用,因此,共生理念能够为漆首饰设计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相对丰富的设计价值及理论参考。本文是基于共生理念的思想在漆首饰中的应用与设计实践研究
学位
博物馆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在儿童社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龄儿童由学校组织或家长陪同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且在参观展览后有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需求。但如火如荼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忽略了儿童这一举足轻重的受众群体。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对儿童文创产品的开发重视不足,儿童文创开发不成体系,多数博物馆无单独儿童文创种类划分,而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文创产品数量较少且
学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开始探讨有关“中国设计”、“传统文化转型”等问题,并且在设计实践上取得创新性成果。但遗落在广阔大地上的有限民间文化遗产很容易被忽视,其系统性保护、承继、创新正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瓶花图像作为雅俗之变的产物,明清时期活跃于民间,是陈列在广阔大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