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及其相关句式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了“每”的语法性质、“每”的组合特征和表“每”意义的数量对应句。全文基于“每”的性质——限定词和副词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现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像“每、任何、所有”等本身不具有指代功能,只有限定数量功能;而像“这、那”等不但具有指代功能,还有限定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具有指代功能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限定功能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所以我们把现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看作是限定词。作为限定词,“每”对名词短语中心词的指称和数量起限定作用,表示全量和不定指。在组合特征上表现为:必须和数量短语组合,形成名词性短语。依据数量结构中量词的类,可以把“每+数量”结构分成三种类型:“每+数词+名量词”、“每+数词+动量词”和“每+数词+复合量词”。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每+数量”结构在后置宾语位置上是受限的。我们认为这是语用因素的影响,因为“每+数量”是一个全量成分,有强烈的前置于谓语动词的倾向。作为副词,“每”修饰动词表示同一动作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在时间上的周遍性,而且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是不定指的,动词呈现出零动态,在时态上表恒常时。与其他副词修饰动词的情况不同,“每+VP”在句法上不能自足,没有单独成句的能力,语法功能比较单一,一般只能作状语。我们从句法形式上把数量对应句分为“数量+(V)+数量”句式和“V+数量,V+数量”句式,从语义上把数量对应句分为事件句和恒常句。事件句指的是叙述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事件的句子。它陈述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发生的事件。恒常句说明恒常发生的情况,不与特定时间、情景相联系,具有恒常意义。综合考察两种形式的数量对应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数量+(V)+数量”句式来说,恒常句除要求谓语动词不带任何时体标记外,还要求数量对应句的前数量结构项是周遍性的,而且还必须是不定指的,否则为事件句。对于“V+数量,V+数量”句式来说,恒常句要求前数量结构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具有周遍性,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是不定指的,后数量结构项的动词呈现出零动态。没有“每”出现的表“每”意义的数量对应句,我们认为前数量结构项本身的词汇意义无法满足句法意义的要求,是句法结构赋予前数量结构项一个类似“每”的零限定词或零形副词,来保证前数量结构项的周遍性和不定指性。这是数量对应句实现恒常意义的句法手段。
其他文献
本文对在《朱子语类》中已经出现但未被现今《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辞书收录解释和前贤时彦考释过的13个词语,运用辨察上下文意、分析语素意义、推究声韵通借
承受水平荷载作用的排桩,其设计计算理论尚不成熟,工程中常结合经验用单桩的计算方法来分析排桩的受力和变形特性,或者把排桩等效成等刚度的墙体,作为平面应变问题来考虑。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近些年,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
A型肉毒毒素进行面部美容是目前常用的美容方法,其安全性也受到美容医师和患者的关注。肉毒毒素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达到
清末民初的近代,正值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转型时期.西学东渐、传统解构、思维方式变革携手并进,奏响了思想文化领域权变、巨变、全变的三步曲.与新旧文化的解构、结构相
《蜃楼志》清代小说,24回,其最早的是嘉庆九年(1804)刊本。作者姓名生平均不详,尚有待考证。小说反映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东岭南地区的社会现实,基本保留着明末清初的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标准参照性考试,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进行等级评定,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作品部分,占总分评分的30%,有文字凭借的测试材料的30/70
《韩诗外传》是汉代今文《诗》学唯一流传下来的作品,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以来多侧重在校勘、注释、辑佚、源流考证等方面,海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开始从文学等角度对其进行
在研究型大学中,新生研讨课课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开设的数量则相对较少。新生研讨课不仅适用于研究型大学,财经类应用型高校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师资情
常规的储层预测方法主要是针对地震资料的时间域属性特征,来加以对砂、泥岩以及储层、非储层的划分识别,但由于大时窗的存在,精度往往有所限制。在此采用匹配追踪(MPD)技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