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ET共混体系及其合金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丙烯(PP)纤维又称丙纶,属于合成纤维的一种。聚丙烯纤维以其优异的性能得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世界聚丙烯纤维产量自1993至2003十年中翻了一番,但近年来却徘徊不前,国内的相关企业也举步惟艰。作为世界公认的四大合成纤维之一,聚丙烯纤维是发展潜力最大、前景十分广阔的品种,近几年国内却出现萎缩,除了国际原油价格提升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新产品的开发不够,高新技术的支持不足。聚丙烯纤维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但模量很低,无法满足很多场合的需要,如服装挺括性,特别是工业用丝(如用量很大的地毯、装饰布等)所需的抗形变性。本文针对聚丙烯纤维的缺点,创新性的采用共混直接纺丝法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合金纤维,在拉伸过程中使分散相PET原位形成微纤,充当PP基体的“钢筋”骨架,从而提高聚丙烯纤维的强度和模量。本方法已申请两项国家专利(申请号分别为200610029033.4和200620043679.3)。PP/PET属于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因此简单共混得到的分散相尺寸大,分散不匀,界面作用力小,严重影响了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以PP-g-AA作为增容剂来提高PP和PET的相容性,研究了增容剂添加量、PET含量、共混时间、共混温度、螺杆转速以及不同共混设备对PP/PET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容剂添加量有一最佳值,为PET的50(wt)%。共混时间、共混温度、螺杆转速均有一最佳值,对于微型双螺杆共混,该值分别为15min、285℃和150rpm。另外,还研究了共混熔体的流变行为。结果显示,共混熔体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PET及增容剂含量的增加而下降。PET和增容剂的加入,在共混熔体中起到了增塑剂的作用。用SEM观察合金纤维碱处理后的表面、断面及纤维断层剥离面的形态,均发现PET原位成纤,从而证明了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成功。测试了合金纤维的抗张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结果表明原位微纤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合金纤维的力学性能。组份配比为90/10/5的合金纤维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该合金纤维和纯PP纤维相比较,强度提高20%,模量提高38.5%,而断裂伸长率下降21%。研究了PET微纤对合金纤维的结晶动力学和结晶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ET微纤对PP结晶起到异相成核剂作用,有利于PP在较高温度下快速结晶。合金纤维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结晶前后两个阶段出现了不同成核和生长方式。前期主要是微纤异相成核,PP沿微纤形成横晶,而后期,在离微纤相对较远的地方,PP本体成核,生成典型的PP球晶形态。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数字媒体
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是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重点,也是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科学地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是供应商管理成功的前提,也是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采购效率的重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商务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在电子商务改变着传统产业的同时,物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至今,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愈加密切。一方面,电
为了进一步丰富健美操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教学训练实践,就递加循环式教学法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原设计方案的堰面压力、泄流能力、流速及流态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提供的宽尾墩的消能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下游消能问题,并且已在工程中实施。
安梨混浊果汁生产中,稳定剂以0.1%的琼脂+0.2%的酸性CMC效果最好,产品贮存90d后基本无分层沉淀现象。在产品调配中,以50%的原果汁,加入糖量6%,并加入0.1%的蛋白糖作甜味剂,其色泽、风味及组织状态均优于其它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典型,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已将广大农民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国民皆保险"为理念,以政府主导为特征,多样化的内容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部门,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已经引起关注,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主要的部门,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科学全面地分析旅游交通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城市越来越拥挤,交通阻塞、出行不便困扰着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为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我国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
[目的]分离并鉴定天山雪莲菌酸奶中的菌株。[方法]以天山雪莲菌酸奶为材料,采用酸化MRS培养基、CaCO3分离培养基和YGC培养基,对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进行菌株分离,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