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申圭植对韩国独立运动的历史贡献--以在中国的活动为中心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m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0年8月,日本用武力强占韩国后,全面加强了在韩国的殖民统治,大肆抓捕了韩国民族运动者,动用重兵对韩国的独立运动者及其独立活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在这样的情形下,独立运动家们想要在韩国国内开展独立活动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在韩国国内开展救国运动的爱国志士们,纷纷亡命到海外开展了韩国独立运动。此时的中国上海,作为东方最大的国际都市,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申圭植于1911年亡命到上海,成为了第一位接触中国革命派并加入到中国革命的韩国独立运动家。
  到达上海之后,申圭植积极传播了大倧教,把大倧教与韩国独立运动相结合起来;认识到中国革命同韩国独立的关联性之后,申圭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积极支持了中国的革命运动;在加入当时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团体南社之后,申圭植积极宣传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呼吁了韩国的独立;意识到成立独立运动组织的必要性之后,申圭植结成了同济社、新亚同济社等各种团体,积极开展了独立运动,致力于韩国独立运动的发展;1917年7月,申圭植、赵素昂等14名发起人共同发表了《大同团结宣言》,该宣言成为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理论基础,在临时政府成立初期,申圭植还担任了重要的职务,支撑了当时临时政府的活动。
  申圭植作为近代韩国著名的独立运动家,从1911年亡命到上海开始,一直到1922年去世,在中国展开了积极的独立活动。申圭植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国革命志士们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以此为契机得到了他们对韩国独立运动的积极协助和支持;申圭植创立的各种独立运动团体还对推动韩国独立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代表,申圭植访问了广东护法政府并成功取得了中国广东护法政府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今天,韩国的宪法明文载有“大韩民国继承临时政府法统”的条文。因此,可以说申圭植是奠定大韩民国基础的重要人物之一。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本文拟借用一些语用学中有关交际的理论——关联理论、会话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经典名著《红楼梦》杨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作者曹雪芹以伟大的现实主义写法,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向读者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全景图。在他所刻画的人物中,刘姥姥是十分特殊的一位。她粗鄙的语言和行为举止,往往引人发笑。借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分析,笔者发现她的语言风格是随着不同
学位
接受美学理论,亦称“接受理论”,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诞生于联邦德国,之后传遍西欧各国,与美国大陆的读者反映批评合流,影响远及日本,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接受美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中以“作家”和“作品”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将视野转向读者,提出作品的意义不是作家赋予的,而是由读者阐释的,没有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作家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决定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是不同层次的
学位
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调查对象为苏州科技大学2001级的60名英语专业学生,其中女生45人(75%),男生15人(25%)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三个:一份由96道题目组成的Likert式词汇学习策略调查问卷,一份由100道题组成的词汇知识测试试卷,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专业四级成绩。所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以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
学位
面对着中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现象的尴尬局面,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语言学专家戴炜栋教授于2001年在“中国北京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建立大、中、小学外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改革构想。同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将从小学三年级直至高中三年级作为一个连续的有机体,设定了统一的目标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的教、学和测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本研究即是以“一条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得以进一步扩张,女性主义与女性思想也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我国化妆品影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改变。在2010年之后,国内的文化生产体系被消费主义影响,广告业迅猛发展,女性形象受到了文化制度与经济利益的支配,国内化妆品影视广告更聚焦于精神层面和深层次的情感诉求,个性化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不断涌现。化妆品影视广告中传达的女性形象代表着大众的消费欲望,大众媒介利用化妆品影视广告把女
学位
互联网发展至今,网聚人的超强力量已显露无遗,网络言论空间因为发言者享有平等和相对自由的话语权而成为公众舆论的最大聚集地,人们在此天马行空想说就说。然而,虽然网络成就了百花齐放的言论场所,但同时也带来了乌言黑语的堂皇登场;隐蔽身份的发言方式给人以勇气,但也随之带来了网上愈演愈烈的“暴力”现象。一群群情绪激越的网民、一场场网络口水战、一张张网上通缉令,这些都将网络舆论一步步推向了充斥着符号暴力、话语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