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49-1978年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_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各国不仅广泛开展经贸往来,国家之间的相互援助也日渐频繁,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国家的对外援助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手段。一国通过提供对外援助,以期实现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援助政策也构成一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对外援助,特别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是有着鲜明特色的。作为新生的国家,中国朝气蓬勃,生机无限;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肩担道义,情怀慷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更是高瞻远瞩,气魄非凡。在中国自身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向广大亚非特别是非洲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从而帮助这些国家巩固了民族独立,发展了民族经济。  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对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状况基本材料的整理,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变化,归纳其特点,并抽象出产生这些对外援助政策的深层原因,从而为更全面地揭示这一时期对外援助的目的和重大战略意义。进而对现阶段我国的对外援助决策提供借鉴,使我国的对外援助决策更加科学与合理。  文章按照以下思路安排: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各阶段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每个历史阶段进行对外援助的指导方针,对象,方式,目的和效果,梳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这一时期对外援助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在1949-1978年间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在上一章梳理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外援助政策发展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为下一章阐释原因作好铺垫。主要总结出了四大特点,即无产阶级国际性、无私性、战略性、利益性。  第三章说明中国在这一时期(1949-1978)形成上述对外援助政策的原因。  在前两章分别梳理了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的前提下,抽象出形成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其目的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原因主要归结为: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革命理想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战略安全环境、中国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等等。  第四章在前三章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对现阶段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一些建议,以期促进中国对外援助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我国的对外援助首先要为国家利益服务,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我国的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外援助理论研究,保证我国对外援助政策始终做到与时俱进。
其他文献
行政不作为在我国目前的行政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行政不作为与我国建立服务行政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对
目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络在全球的迅速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电子商务以其高效率、无疆界、无时限、低成本等特点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
作为煤矿掘进的主要环节,爆破过程需选用相应的爆破技术,确保巷道安全的同时使掘进效率得到提高。从现行国内煤矿掘进中爆破技术的应用现状看,主要以中深孔爆破方式为主,其在
6月14日,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的2009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在北京天坛公同拉开帷幕.rn此次活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同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安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小学生作为祖国教育事业的花朵,备受社会广大媒体的关注.倾听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不仅仅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培养小学生的倾听习惯,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通过对现有布氏硬度计结构原理的分析,采用添加砝码的方法满足了ASTM E10中F/D2值为15的软质材料的硬度测试.
本刊讯5月20日,由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等单位主办、以“美化城市环境·走进家庭生活·传承川派技艺”为主题的2015川派盆景展览在成都百花潭公园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了来自四
立法实践是在集体理性支配下进行的制度建设。立法设计,即立法中的制度设计,是指立法主体感受和分析社会失范现象,回应与表达法律制度需求、形成和树立具体法律理想或者说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