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光动力疗法对尖锐湿疣皮损中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CA)又称性病疣、肛门生殖器疣或生殖器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以发生在生殖器、肛周部位为主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尖锐湿疣病损初起为小而柔软的疣状淡红色小丘疹,以后逐渐增大,数目增多,表面凹凸不平,此时通常无特殊感觉,继续增大。根据其形态可分成丘疹型、乳头型、菜花型、鸡冠型、蕈样型,疣表面比较粗糙,呈灰白色或粉红色,可因摩擦或浸渍而破溃、渗出、出血或感染,伴有痒感、压迫感、疼痛感。尖锐湿疣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性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近15年来,美国尖锐湿疣的发病数增加了 5倍。尖锐湿疣在我国也是最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有些地区发病数占全部性病病人的20%~31%,为第2位或第3位。我国南方比北方多见,好发年龄在16~35岁之间。尖锐湿疣的传染性很强,发病率较高,在国外仅次于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占第三位。而在国内它居淋病之后,占第二位,其年增长率超过100%,增长率居各类性病之首。该疾病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主,必要时辅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然而其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的诊断较困难。早期的尿道镜荧光检查被证实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发现尿道尖锐湿疣的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到临床及亚临床HPV感染灶。近年来有研究[1-2]将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诊断(ALA-photodynamic diagnosis,ALA-PDD)应于CA诊断,能够检测到各类皮损,包括临床、亚临床感染及潜伏感染,无创伤性,对于指导随后的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彻底治愈CA和降低复发率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尖锐湿疣的治疗主要有物理治疗,如微波、冷冻、电灼、二氧化碳激光等;局部药物治疗如鬼臼毒素软膏、咪喹莫特乳膏等及全身性的免疫调节治疗。无论是上述何种治疗方法,尖锐湿疣的复发率都很高,且易致疤痕而造成生殖器部位的损形。而HPV的持续感染或反复感染,有致癌的危险,故彻底清除生殖器等部位的HPV感染是至关重要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其原理是局部或全身应用光敏剂,由于吸收及代谢速度的不同,在一定时间后光敏剂会在靶组织中积聚较高的浓度,然后用适当波长的光源照射靶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在靶组织中产生大量的单态氧同时释放出荧光,单态氧的细胞毒性作用使靶组织死亡。自1904年Tappeiner指出,光诱发强烈的光敏化反应时必须有分子氧的存在,并把有分子氧参与的这种光敏化反应称为光动力作用。致敏过程的初始,光敏剂吸收光子后从基态跃迁到非常不稳定的单线激发态,被激活的光敏剂在恢复到基态时发射出荧光(该荧光已被应用于PDD中),激活的光敏剂分子也可经历系间窜跃(Intersystelncrossing,ISC),通过电子自旋变化形成更为稳定的激活三线态(triplet),三线态可通过发出磷光(波长较荧光要长)恢复至基态。应用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荧光而进行的光动力学诊断随后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第二代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单环酸A、5-氨基酮戊酸(ALA)等的开发,其在光敏活性、吸收光谱和组织选择性方面比第一代光敏剂有很大改进,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90年由加拿大学者Kennedy等创导,对局部的皮肤基底细胞癌、Bowen病、鳞状细胞癌进行ALA-PDT治疗获肯定疗效,此后ALA-PDT在皮肤病方面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在皮肤科领域,以5-氨基酮戊酸(ALA)作为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1999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光化性角化病的治疗。ALA(第二代光敏剂)是生物体的内源性物质,是体内血红蛋白合成过程的前体物,可作为光敏剂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正常情况下,ALA在细胞内的量很小,本身不产生光敏性。外源性给予的ALA进入体内后,可被增生活跃的细胞选择性吸收并积累(如HPV感染细胞),在细胞内转化为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细胞内的PpⅨ是一种强效的光敏剂,经过特定波长照射后,被激发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砖红色或红色荧光。Wang等[2]将PDD应用于30例CA患者,发现所有皮损及25例醋酸白阳性的亚临床皮损均出现PpⅨ荧光,PCR提示存在HPV6或HPV11型感染,18例皮损周边HPV潜伏感染部位(2cm内)亦观测到PpⅨ荧光,证实了 ALA-PDD用于HPV亚临床感染及潜伏感染的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近年来,将ALA-PDT应用于尖锐湿疣,特别是尿道和宫颈尖锐湿疣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该方法明显改进了目前尖锐湿疣的治疗现状。Stefanaki等[3]对12例经组织学和PCR确诊的男性尖锐湿疣患者,局部外用20%ALA,给予平均波长为650nm的光照射,能量为70J/cm2或100J/cm2,PDT治疗后随访至12个月,总的治愈率为72.9%。wang等[4]首次进行了 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研究,164例尿道尖锐湿疣患者局部外用10%ALA溶液后,采用632.8nm的氦一氖激光照射,剂量为100J/cm2,平均时间间隔为3h,每周治疗1次,最多治疗4次,随访6—24个月,复发率仅为5%,疗效明确,患者耐受性好。Liu[5]等通过局部应用ALA-PDT治疗子宫颈尖锐湿疣,3个月后随访时,CA总的完全缓解率为100%,总复发率为5%。PDT的副作用包括局限于照光部位的轻度的烧灼感和刺痛感。他们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局部应用ALA-PDT治疗是一种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虽然光动力疗法在治疗尖锐湿疣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国内外对于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机理探究甚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介导感染细胞凋亡是光动力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细胞凋亡是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ATP的过程。目前很多情况下,细胞凋亡亦被称作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即在一定时间内,细胞按一定的程序发生死亡,这种细胞死亡具有严格的基因时控性和选择性。细胞凋亡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及多种动植物中,是多细胞生物体个体正常发育、维持成体组织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贯穿于生物全部的生命活动中[6]。凋亡的调节异常可扰乱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之间的平衡,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包括癌症。在凋亡的调控机制中,Bax,Bcl-2是研究的比较深入的因子,Bax促进凋亡,而Bcl-2则抑制凋亡。Bax、Bcl-2是内源性凋亡途径(也称线粒体途径)的重要调节分子。线粒体定位的光敏剂(如ALA)可对线粒体看守蛋白产生迅速的和光依赖性的光损伤,诸如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继而引起线粒体内的半胱天冬酶激活分子如细胞色素C释放入细胞质内。Fas为细胞膜表面的凋亡受体,当其与FasL(死亡配体)结合后,可启动外源性的凋亡途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ALA-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皮损区Bax、Bcl-2、Fas mRNA及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探讨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机理。目的通过检测ALA-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皮损区Bax、Bcl-2、Fas mRNA及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探讨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机理。研究方法1.采用荧光定量 RT-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检测 35 例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后皮损区Bax、Bcl-2及Fas mRAN的表达。2.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immunohistichemical,IHC)检测35例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后皮损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1.35例患者治疗前后经荧光定量RT-PCR均可检测到Bax、Bcl-2和Fas mRNA的表达。与治疗前相比,经ALA-PDT治疗后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0);而Fas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P=0.004),BaxmRNA表达水平虽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264)。2.35例患者治疗前后经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可检测到Bax、Bcl-2蛋白的表达。与治疗前相比,经ALA-PDT治疗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0);Bax蛋白表达水平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67)结论ALA-PDT是一种优良的治疗尖锐湿疣,尤其是尿道和宫颈等难治部位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其可很好地保持生殖器部位的形态、大大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且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好。ALA-PDT可能主要通过抑制Bcl-2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启动内源性凋亡途径,同时ALA-PDT能诱导细胞表面凋亡因子Fas的表达,促进其与FasL的结合,激发外源性凋亡途径,促进细胞凋亡。而Bax可能不是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凋亡所必需。
其他文献
钯在石油化工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属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有化学还原法、物理法、电化学法、生物还原法等。生物还原法的原料来源广、合成条件温和、合成过程无污染等特点使其成为合成贵金属纳米颗粒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另一方面,贵金属催化剂由于其无可替代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化工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研发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生物还原制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利用植物生物质还原合成钯纳
学位
研究背景: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目前西医治疗除补液以外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祖国医学认为,轮状病毒肠炎属中医“泄泻”的“湿热泄泻”范畴,其治疗关键在于清热利湿,安肠止泻。葛根芩连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名方,由葛根、黄连、黄芩、甘草4味药组成,有解表清里、升清止痢之效。用于治疗太阳表邪内陷所致肠热下利证,是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葛根甘辛而凉,既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感染力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性传染病。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因此对于抗病毒作用强,低耐药发生率的药物的需求就显得非常迫切。美国肝病年会和欧洲肝病年会均曾指出,替诺福韦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耐药性低等优点,已经成为全球口服抗病毒药物中的佼佼者。该药的化学名称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属于新型的核苷酸类逆转录酶
学位
研究背景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经受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上皮细胞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组织学上主要以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临床上常表现为疣状赘生物,严重者可发展成为肿瘤。近年来尖锐湿疣发病率迅速增加,已超过生殖器疱疹的发病率,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HPV感染不仅在国内十分多见,在世界范围内也十
学位
研究背景近几年来在工业化的世界里,虽然卫生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是遗传性过敏症和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流可逆性受限和慢性气道炎症为特点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2型辅助性T细胞/1型辅助性T细胞(Th1/Th2)失衡理论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Th2功能增强、Th1功能抑制时可导致哮喘的发生。在哮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可发现Th2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3(
学位
莺歌海盆地位于我国海南岛西南海域,50年的勘探实践证明,新近系是该盆地最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层系,而该区物源虽主要为海南岛、红河方向,但不同时期不同的物源对莺歌海沉积的影响程度不同,并在不同时期物源的继承性也不一样,这些都控制着莺歌海盆地的沉积体系展布。为此,本次研究以二维地震测线(约30条)、古生物资料、17 口井资料为基础,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套合和叠合的编图技术为手段,以多
学位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的58例烧烫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男24例,女34例,年龄13~60岁,平均(30.6±7.8)岁。每处瘢痕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4次,每次激光创面完全愈合后,局部外用硅凝胶贴至下次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间隔为12周,总治疗时间1年。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完成后3个月,拍摄瘢痕数码照片进
期刊
杏六中区位于大庆油田杏树岗构造的杏北开发区六区中部,面积 6.9km2,整体构造起伏不大,呈垒堑相间特征。区内发育大小7条走向为北西或北西西向的正断层,断距一般30~60m。杏六区经过近40 年的注水开发,导致主力层葡I油组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截止到2011年,工区已经进行了三次加密钻井,目前急待进行合理开发方案的论证。为此,本文以储层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为先导,以沉积微相展布与演
学位
为验证不同土壤调理剂应用于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及对作物的增产作用,以宜施壮、秀谷、和之地、沃农康等4种土壤调理剂为试验材料,新如意113萝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壤调理剂对高山酸化棕壤的改良效果及对萝卜的增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4种土壤调理剂对酸化土壤都有较好的改良作用,能提高土壤pH、盐基饱和度和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铝、有效锰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控制土壤活性酸、降低铝锰毒害风险
期刊
研究背景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发病率高,危害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和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仍以放射治疗或放化疗的联合治疗作为鼻咽癌治疗的首选方法,虽然近年来放疗设备、技术及方法在不断的进步,使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治愈率提高到70%左右,但放化疗本身带来的局部及全身副反应也给病人造成了身体及心理上的极大伤害,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此外,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放化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