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边塞诗意象研究——以王昌龄诗歌为例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诗学研究中,意象是一个独特的表现范畴,它是为诗者主体融入情感和认知后,对客观物象进行审美加工后的产物。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边塞诗意象丰富,且具有独特的意象群,其中,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表现尤甚。   以福柯尼耶和特纳为代表的认知学家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理解假说,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理解的认知机制。而这种认知方式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阐释王昌龄边塞诗中意象的构建机制。   文章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中四个空间的理论框架,以王昌龄的边塞诗为语料,经过组合、完善、扩展等步骤,在概念整合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中运作,从而阐释边塞诗意象的动态构建过程,揭示诗歌中四个主要意象:风、秋、月、沙,并探索其丰富的情感内涵。   文章认为,风的意象主要表达忧伤和思念之心;秋的意象主要承载“非战”同愁苦之意;月的意象主要传递怀古伴悲凉之感;沙的意象主要体现悲伤与漂泊之情。   文章指出,王昌龄边塞诗意象的认知解读是一种自发的、动态的概念整合过程。意象的情感内涵无法从字面直接获得,只有在意象与认知主体的背景文化知识相结合的基础上,读者才能够掌握其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此外,边塞诗的意义也并非由单个的意象所决定,而是由诗人选择搭配的意象群所构成。故此,读者只有将诗中相关联的意象通过映射连接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才能与为诗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灵感息息相通,这样才能以意呈象,以象会意,其意自现,其象自明。   文章强调,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对王昌龄边塞诗意象的认知解读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它的运用能够为边塞诗的赏析,特别是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与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由于小说翻译中风格不对等之难点,所以这种现象在诸多方面都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作者采纳利奇、申丹等学者的文体分析方法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试图在对翻译实践中产生的文
目的探讨沿海非高碘盐地区育龄妇女的碘营养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碘盐覆盖率低的8个市(县)1 161名15~55岁的育龄妇女食用盐样和尿样,采用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南方作家,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及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虚拟的约克纳帕
拍摄地点:日本·大阪至东京的途中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当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
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即将胜利结束。从哲学的层面上思考这次教育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使其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有助于发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内在的
英语分裂句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该句式通过自身的分裂结构将句子中的某一部分凸显出来,从而成为焦点。在语用上,人们常常利用分裂句对某种事物进行强调,因而,从语用学角度来说
目前,农村无职党员已占农村党员总数的绝大多数,构成了党员队伍的主体。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农村无职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
本文基于词汇衔接理论以及 Barnhart(1981)和罗竹风(1986)分别对Heart和“心”的定义对小说The Scarlet Letter中的Heart和姚乃强译本《红字》(简称“姚译”)中的“心”的对比研究,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有效的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主要的认知手段。它以相似性为桥梁,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