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F1的种质鉴定及生长轴关键基因的组织表达初探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j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是我国常见的鲟鱼人工养殖品种,与亲本相比,二者的杂交F1(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具有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运输成活率高等生产优势,目前已成为我国商品鲟鱼养殖规模与产量最大的品种。然而三种鲟鱼在外观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给其杂交育种及鲟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影响。因此,开发可行的种质鉴定方法对于鲟类的杂交育种而言显得十分必要。此外,弄清生长内分泌调控轴相关基因在三种鱼中的差异,有利于理解杂交种F1较亲本生长迅速的原因。据此,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通过形态度量法对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进行了形态学特征研究;(2)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3)对GH、GHR和IGF-I在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对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三种鱼的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和背鳍数均具有显著差异;可量性状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杂交种的眼间距/全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三者的吻长/全长均具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三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65.68%;判别分析构建了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的判别公式,判别公式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为85.6%。形态学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柄。(2)分子标记鉴定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通过对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相似度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NJ树构建。结果发现,西伯利亚鲟和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F1之间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最小,低至0.0000;施氏鲟与施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F1之间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低至0.0040;而其他鲟形目鱼类两两之间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均大于0.0040。同样的,西伯利亚鲟和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F1全部聚为一支,而施氏鲟和施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F1各自聚为一支之后再聚在一起,接着再与其它种类聚在一起。另外,通过6个微卫星位点对10种鲟鱼100个样本进行分型,所得分型数据进行Structure和FCA分析,结果将10种鲟鱼100个样本聚在10个集群中,每个集群包含10个个体,最终将10种鲟鱼品种鉴别(8个纯种种群,2个杂交F1群体)。(3)GH、GHR和IGF-I在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各组织器官中的定量表达GH和GHR在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及杂交F1的肠、肾、脾、脑、心和鳃等组织中表达量均较少,仅在肝和肌肉中表达量较高。而IGF-I在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及杂交F1的肝脏中表达量显著性高于其它几个组织。在肌肉组织中,施氏鲟和杂交F1的GH和GHR的表达量高于西伯利亚鲟中的表达量,这可能是导致杂交F1在生长速度上优于西伯利亚鲟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F1间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柄;线粒体COI基因可以将鲟形目鱼类之间进行区分,但是由于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征不能将杂交鲟与其母本进行区分;微卫星标记通过STR分型进行Structure和FCA分析将10种鲟鱼100个样本进行区分鉴别;GH和GHR基因在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和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F1的肌肉和肝脏中表达量最高,IGF-I基因在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和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F1的肝脏中表达量最高。
其他文献
我国山羊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是研究品种遗传分化的理想材料。在山羊中,耳性状极具多样性,是品种的重要外貌特征之一。耳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为了筛选控制山羊耳面积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采集了60只雄性藏山羊耳组织,这些个体来自西藏仲巴县帕江乡同一群体,但耳朵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正常耳、小耳各30只)。选择耳面积性状较为极端的40个个体(正常耳、小耳各20只)提取DNA,使用个体DNA等量混合的
学位
鲟鱼由于鱼子酱质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被视为全球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人工养殖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我国是全球鲟鱼养殖大国,但近年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感染造成的鲟鱼病害频发、损失严重。肠道是鱼类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S.iniae感染对肠道屏障的损伤和菌群结构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
学位
鸭产业中,传统养殖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更为环保的网上平养方式是肉鸭养殖方式转型的必然趋势。然而,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网上平养对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而网上平养对鸭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等的影响还缺乏报道。因此,本文以地面平养为对照,旨在研究网上平养对4、8、13周龄农华麻鸭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麻鸭的养殖方式选择提供依据,并为研究网上平养对鸭健康状况的
学位
肠道健康对鱼类生长非常关键。本试验研究了异亮氨酸对杂交江鲿(Pelteobagrus vachelli×Leiocassis longirostris)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33.0±0.1g的杂交江鲿630尾,随机分成7个处理,每个处理包含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异亮氨酸水平为5.0、7.5、10.0、12.5、15.0、17.5和20.0g/kg的半纯合日粮8周。考察异亮氨
学位
本实验考察不同水平的亮氨酸日粮对杂交江鲿(Pelteobagrus vachelli×Leiocassis longirostris)生产性能、肌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中选择初始体重23.0±0.2g健康的杂交江鲿630尾,随机的分成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含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亮氨酸水平为10、15、20、25、30、35和40 g kg-1的日粮8周。研究结果如下:1.亮氨酸对杂
学位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是脂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低氧环境下大口黑鲈的TG代谢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为了探究急性低氧胁迫对大口黑鲈TG代谢的影响,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低氧环境,建立了大口黑鲈急性低氧胁迫研究模型。实验设置了3个处理组(DO:7.0±0.15mg/L、3.5±0.12 mg/L、1.2±0.2 mg/L)和6个采样时间点(0 h、4
学位
发酵床养殖是一种将肉鸭养殖过程和垫料微生态循环系统有机结合的养殖技术。鸭粪为垫料微生物的增殖提供碳源养分,垫料微生物发酵降解鸭粪,为肉鸭提供舒适温暖的环境,实现控制畜禽粪便排放、减少粪污堆积和污染的目的。商业养殖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而高饲养密度可以提高圈舍利用率,实现高效生产,但发酵床养殖模式受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垫料微生物降解效率的限制,因此,选择适宜的饲养密度对获得高效益和优质产品具有重要
学位
瘤胃是牛、羊等草食动物所特有的重要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内环境的稳定性与草食动物的消化功能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影响瘤胃微生物种类及内环境的因素很多。本试验主要探究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对南江黄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为南江黄羊的高效养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选取54只体况良好且体重基本一致(13.25±1.05 kg)的二月龄南江黄羊断奶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为舍
学位
为探究不同饵料对鲤肠道健康的影响,本试验将270尾鲤随机分为3组,分别投喂蚯蚓(动物性饵料,A组)、蚯蚓+浮萍(混合饵料,M组)、浮萍(植物性饵料,P组),通过分析其肠道组织结构、消化及免疫酶活性、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差异,以期为鲤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1、肠道组织结构除中肠皱襞高度外,A组鲤肠道皱襞高度、皱襞宽度和皱襞吸收面积显著高于M、P组(P<0.05),尤其是在前肠。M组鲤前肠、中肠、后肠皱
学位
本研究以雅砻江中游干流(米龙乡~普巴绒乡段)及其支流鲜水河(河口~炉霍县县城段)的渔获物为材料,探究了该区域鱼类资源现状和分布特征,对优势种类齐口裂腹鱼的生长特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该河段的鱼类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用网具逐月采集到渔获物4228尾,总重量为1023.6kg。采集到鱼类14种,隶属于2目5科9属,其中有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