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林文化散文的传播学解读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得主、作家冯伟林是近年崛起的以写历史文化散文,特别是以湖南历史上杰出人物为重点题材的实力作家。本文以冯伟林的《莲池风啸》、《谁与历史同行》、《借问英雄何处》3本著作为主要研究文本,参考研究印刷传媒效果的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图书馆学院的道格拉斯·威普尔士(Douglas Waples)教授关于效果研究史的理论,以“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媒介?向谁传播?在什么条件下传播?产生什么效果?”作为传播研究路径,运用中西方经典传播理论,借鉴文学、美学、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运用个案与文本相分析的原则,通过对受众的问卷调查进行田野式的实证研究,对冯伟林文化散文进行全方位解读。本文主要研究冯伟林文化散文的传播内蕴,冯伟林文化散文的传播媒介,冯伟林文化散文的受众,冯伟林文化散文传播的精神态势以及冯伟林文化散文传播效果。从文学传播的视角来考察和描述冯伟林文化散文的传播情况,认真研究冯伟林文化散文的传播技巧,总结其有效传播的成功经验,力图从一个新的维度来进一步观照和体认冯伟林文化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
其他文献
自1979年邓拓获“平反昭雪”之后,“三家村”的杂文随笔受到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应有的正面评价。目前对“三家村”的研究存在各种说法,似乎各有其道理,如:“
基于对不同版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之解读,文章对当前我国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之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初期白话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发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传统诗歌的反叛和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等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笔者认为,白话诗并非全然切断了与传
在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各类书籍和研究性的文章之中,“少年中国诗人群”一直是一个很少出现,也很不受关注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研究的“冷点”。造成这种受忽视情况的原因是
在延安文艺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确立起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一直是在反对文艺脱离政治倾向,即文艺的“非政治化”倾向和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两条战线的斗争
<正> .引言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是个举足轻重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各种文字的和有声的技术情报资料大量涌现,国
在沦陷区上海沉闷的文坛上,各种不依赖于敌伪的杂志相继停刊,而《万象》却陪着沦陷区人民度过了那个恐慌和愤懑的年代,并且它以比较优秀的作品慰藉了受压迫的人民,填补了沦陷
在科技狂飙突进、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文学却因“向内转”与“私人化”而在科技题材上表现出明显失衡。科教兴国的时代风潮与文化语境呼唤文学的共振,因而一些作家在
<正> §1.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各级外语教学中都把口语放在了第一位。从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学的方法来看,口语都当作了重点。这样一种做法是否妥当,这是本文要探讨
90年代都市小说把视线投向了纷纭复杂的都市生存景观,以都市人的生存和欲望为核心,展现了普通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导向了对现代人生存意义和精神家园的终极追问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