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视角下中美日常生活语言对比研究——以小说《无声告白》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unqiang6455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交通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局面。通过密切的交流,中美两国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不单表现在中美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异质语言受到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其表达方式也会千差万别。与公共语言相比,日常生活语言更加贴近现实,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社会群体的差异性。而一些优秀的跨文化作品作为记录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为我们探讨不同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述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和例证。
  《无声告白》作为美籍华人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一经发表便获得了读者们的极大关注,并登上亚马逊2014年度最佳畅销书榜单。伍绮诗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花费六年时间创作了这部跨文化作品。作品将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主要讲述了一个跨族裔的华裔混血家庭的悲剧故事。小说不但深入挖掘了主流社会中的种族问题,而且对隐藏在模范家庭面纱下的文化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作家不仅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突出文化差异,对中美日常生活语言的描写也极具特色。基于该作品目前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大多从文学研究方法切入,对人物形象加以讨论,但从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对于作品中的语言问题的探讨,略显不足。
  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文化学家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他将理论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为了使理论更加成熟与完善,在2010年,Michael Minkov增加了第六个维度即放纵主义,用于分析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此后,文化的六维度作为理论模型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价值观带来的文化差异,有效地帮助了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顺利进行。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小说《无声告白》为例,分析小说中出现的日常生活语言,并通过对比从生活语言中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的差异来分析中美文化冲突,即:(1)以霍夫斯泰德为理论基础,小说《无声告白》中出现的中美生活语言有何差异?(2)在小说中,中美日常语言出现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哪些交往策略可以使成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顺利沟通?
  本文就小说《无声告白》中出现的中美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分析得出结论:中美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其语言表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应以尊重其它文化为前提,在交往过程中尽量避免文化定式,采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和交际技能,试图站在他国文化的立场上去体验文化的异同。
  本研究有助于从跨文化的角度了解中美两国的语言表述和文化内涵。鉴于本文只是对一部小说中出现的日常语言进行思考,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作者希望,它能为促进和谐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浅显的意见和启示。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也期待更多学者对文化差异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其他文献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落实执行裁判的有力保障,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监督范围、方式、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探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立法对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进行初步概述。通过界定民事执行权与检察监督权的基本性质,为下文构建相关制度奠定基础,并且得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维护司法公正。民事执行权是相对独立的边缘性国家权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晚清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求存,开始陆续进入西方,去观察那个一直被“中华人”鄙夷的“泰西”,到底凭借什么在屡次战争中打败了“中华帝国”。西方世界是现代文明的场所,传统文明孕育出来的晚清国人暴露在这样的场所,必定是一种格格不入的状态。晚清域外游记展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同时也记录了晚清游者接受西方文明的复杂心态,晚清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本文将借助旅行文化理论,根据身体感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有形式,小说评点在清代达到高潮。《儒林外史》是一部展现知识分子生活百态的章回小说,开讽刺小说之先声。目前发现的《儒林外史》评点共有十种,其中卧闲草堂本评点、齐省堂本评点、天目山樵评点和黄小田评点影响较大。  本论文以卧闲草堂评点、天目山樵评点和黄小田评点为研究对象,分类整理各家评点对主旨、人物、艺术的评语,加以比对分析,以探究评点间的承继与发展;梳理与分析不同评点间的异同
本文拟在清初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清初小说家的不同身份特征,展现出他们不同的生存境遇。论文将这些作者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采用知人论世、比较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对精英学者、商业化作家、底层寒士各个群体的代表人物王士禛、李渔、蒲松龄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不同创作群体的著书心态,呈现清初小说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并力图阐释他们生存境遇——著书心态——文本创作之间的内在逻辑理路。  
《三言》是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广泛搜集宋代至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编辑而成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却有着共同的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性解放,歌颂爱情,赞美妇女,反对门第等级,主张婚姻平等的观点。这两部作品集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言》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属于爱情题材的,《十日谈》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故事
学位
本文旨在对当今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互文性”进行系谱梳理和理论探析,论述它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考察它在文学和文化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纵向梳理互文性概念的学渊系谱,勾勒互文性概念生成、发展、嬗变的轨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思想直接导致了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概念,是互文性理论最直接的学术渊源。1966年,克里斯蒂娃在向法国介绍巴赫金的学术思想时,
学位
作为当代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扎迪·史密斯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移民的文化身份问题。本文从约翰·贝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出发,探究史密斯的代表作《白牙》中移民文化身份的建构主题,揭示了二战结束后移民在英国人歧视和排外下生存的艰辛。  本文首先分析小说中萨马德等三位移民陷入不同的身份危机,萨马德在白人文化和母国文化之间的摇摆不定、克拉拉在英国社会的异化及艾丽对白人文化的盲
学位
话语标记语广泛存在于不同语言中,是语篇分析和语用研究的热点话题。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人们仍把话语标记语当成口语中毫无意义的填充语。但是随着日常语言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话语标记语对促进语篇连贯性,缓和人际关系,进而实现成功的交流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以I mean为例1,通过对Santa Barbara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Part1)和Spoken Eng
学位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渐深入的背景下,英语写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二语写作教学的研究重点。随着对写作反馈研究的不断深入,重述和元语言反馈逐渐成为二语写作教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国外对重述和元语言反馈在写作教学的研究数量众多,而国内对二者的研究相对匮乏,并且对于二者在写作教学上不同影响的探究尚不充分。  鉴于此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也日趋成熟。尤其是在写作教学方面,基于计算机辅助写作教学而研发的写作自动评分系统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即时反馈和评分,也可以减轻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负担,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与反馈方式。国外关于自动评分系统研发与应用的研究已经颇具规模,而国内对于自动评分系统的研发起步较晚且相关研究有限。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句酷批改网与冰果英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