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F83959对纹状体神经元I和I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b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SKF83959 对纹状体神经元IHVA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目的:近年来发现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ide,PI)耦联的D1多巴胺受体与经典D1多巴胺受体不同,它所介导的脑内功能尚不明确。SKF83959 是该新型受体的特异性激动剂,已有研究表明,SKF83959具有良好的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用且引起的运动障碍等副作用更轻。但其具体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为进一步明确该新型受体在脑中所介导的生理功能,本实验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SKF83959 对纹状体神经元上高电压激活的钙离子电流(high-voltage activatedcalcium current,IHVA)的影响。 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纹状体神经元上的IHVA,观察SKF83959(0.1-100μM)对IHVA的影响,以及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PLCβ拮抗剂U73122、IP3受体拮抗剂heparin、Ca2+螯合剂BAPTA、calcineurin拮抗剂cyclosporin A(CsA)、L型钙通道阻断剂nifedipine等工具药对SKF83959 效应的影响,以明确SKF83959的作用机制。 结果:SKF83959(0.1-100μM)浓度依赖性抑制IHVA,这种抑制效应为电压非敏感性。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 完全拮抗SKF83959 诱导的IHVA抑制,而D2、α、5-HT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SKF83959 效应几乎不产生影响;PLCβ拮抗剂U-73122、IP3受体拮抗剂heparin、Ca2+螯合剂BAPTA、calcineurin拮抗剂CsA、L型钙通道阻断剂nifedipine均显著拮抗了SKF83959的效应。 结论:本实验从电生理角度,首次观察了激活新型PI耦联多巴胺受体对纹状体神经元IHVA的调控。SKF83959 可能是通过激活D1受体,由PLCβ/IP3/Ca2+/calcineurin信号途径介导发挥效应。这为进一步认识该新型受体在脑中介导的生理功能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部分、SKF83959 对纹状体神经元上Ina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目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是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引发、形成和传导的决定因素,对动作电位的幅度、形态起着决定性作用。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输入场所,调节纹状体神经元Ina在纹状体信息的整合和传递中起关键作用。多巴胺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机制广泛参与Ina调节。有关新型PI耦联多巴胺受体是否参与调节Ina的文献尚未见,本研究运用膜片钳和Western boltting 技术探讨了PI-偶联多巴胺受体激动剂SKF83959 对原代培养的纹状体神经元Ina的调控及其信号机制。 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纹状体神经元上的Ina,观察SKF83959(0.01-30μM)对Ina的影响,以及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D2受体拮抗剂spiperone、PLCβ拮抗剂U73122、IP3受体拮抗剂heparin、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BIM)和chelerythrin等对SKF83959 效应的影响,以明确SKF83959的作用机制。 结果:SKF83959(0.1-30μM)浓度依赖性抑制Ina,它使Ina 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而不影响其失活曲线。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 显著降低SKF83959 诱导的Ina抑制,而D2受体拮抗剂spiperone对SKF83959 效应不产生明显影响;PLCβ拮抗剂U-73122、PKC抑制剂BIM和chelerythrin显著降低SKF83959的效应。 结论:本实验表明,SKF83959 可能是通过激活D1受体,由PLCβ/DAG/PKC信号途径介导发挥效应。本实验从电生理角度,首次观察了激活新型PI偶联多巴胺受体对纹状体神经元Ina的调控,为进一步认识该新型受体在脑中介导的生理功能提供可靠依据。
其他文献
具有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的原始普鲁士蓝(PB)及其类似物(PBA),在钠离子电池(SIB)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价格便宜,环境友好,易于合成并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原始PB和掺杂的PBA材料正成为钠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原始PB和铜掺杂PBA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评估。  通过利用柠檬酸钠,PVP和低温的有效组合技术,合成原始普鲁士蓝(PB)和铜掺杂的普鲁士蓝类似物(PBA
智能胶囊的构筑及其程序化组装过程是生命起源的主要问题,并自其问世以来就具有巨大的技术影响。使用智能微胶囊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具有保护活性成分免受危险环境影响的能力,即氧化,热,酸,碱,水分或蒸发。这样的隔室需要具有半透性,结构稳定并且能够装载用于内部化学转化的组份。  考虑到这些,本课题的目标是使用点击化学作为核心策略构建具有细胞样特性的基于蛋白质的有膜区室(蛋白质体)。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
学位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由于其充放电时间短,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电极材料,因此寻找高比电容的电极材料成为现在超级电容器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利用制各得到的生物质炭材料作为基体材料和不同形貌的MnO2在水热条件下进行复合制各出了高比电容的复合电极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仪、氮气吸脱附等手段对材
简要综述了催化剂设计的基本方法,对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作了简单的介绍.设计了催化剂的主要成分,并借助脉冲式微型催化反应器的特点,对Cu,Ni/γ-AlO催化剂进行了快速评价.考察了铜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当Cu/Ni为31.59﹪时,催化剂的活性剂的活性最大,并且测定了催化剂的动力学参数.最后,在累积误差校正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动态误差修正法,采用带偏置节点的6-20-2三层BP网络模型.隐层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利用固相化学合成多肽的方法.采用对碱敏感的N-芴甲氧羰基(Fmoc)作为α-氨基的保护基,以逐个延伸的固相合成法合成了胸腺素α多肽序列.文中首次提出了对称酸酐法在某些肽的合成后期可能会失效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该文主要考察了将反相HPLC用于分离多肽的主要色谱操作条件,确定出适宜于多肽纯化的反相洗脱体系.最后,经过两次反相HPLC循环操作或将离子交换色谱和反相HPLC进行联用,
学位
该文从分子筛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和净化技术中的实际工业应用出发,以CO、N、CH等气体在沸石分子筛上的吸附分离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对无粘结剂A、X型分子筛的吸附分离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该文的研究,了解了无粘结剂A、X型分子筛的吸附性能,掌握了其改性方法,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分子筛工业生产和工业变压吸附装置当中,从而为分子筛在CO分离与提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SF6高压断路器以其体积小,运行安全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少等突出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电力系统当中。运行经验表明,在断路器各类事故中,绝缘故障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局部放电已成为绝缘故障的主要原因,而且,一旦断路器发生故障,其修复时间将很长,对电力系统的危害也更大。因此,断路器局部放电监测及放电源定位方法的研究,对于保障断路器的安全可靠运行、掌握断路器的绝缘状况以及指导断路器的检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薛生白《湿热条辨》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感湿热病专著,其提出的外感湿热病的证治纲领,具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指导价值。本文尝试从六经辨证角度,解构其证治纲领提出的本源与特色,以期增加阐释和解读《湿热条辨》的维度与方法,有利于继承和发展薛氏湿热证治的理论与特色。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湿热条辨》湿热病的辨证思想和并归纳《湿热条辨》的证治规律。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研究背景综
学位
目的:  系统整理、总结张卫华教授诊疗寰枢关节紊乱的经验,为今后临床广泛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  1.对古代文献中的“骨错缝”、“筋出槽”二病以及寰枢关节紊乱的近现代研究进展的文献,以病名、病因等为着手点,将古今有关论述作一汇总、评析,作为我们认识寰枢关节紊乱的基础。  2.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张卫华教授发表的文章、查阅出版的著作、跟师临诊整理、系统分析、总结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诊
学位
目的:梳理历代“和法”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界定“和法”的范畴及代表方剂,探求“和法”在IgA肾病中的具体应用。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一是追溯“和法”的起源,梳理历代医家对“和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脉络,展现“和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临床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以辨证体系为载体,界定“和法”的范畴及代表方剂。第二部分:阐述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对于IgA肾病的认识。第三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