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朝诗歌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徽宗朝前后的诗歌。徽宗时期,政治环境非常险恶。新党当权,旧党在政治上遭受严厉打击,诗歌创作被视为“元祐学术”,并遭到禁止。此时虽然仍有少数诗人生活于社会的最上层,但绝大多数诗人都被甩到社会的下层。由此形成两个创作群体,一是学黄的诗人,他们视艺术为生命,悄悄地聚集,在民间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一是徽宗皇帝多次组织与近臣之间的唱和,以歌咏升平。而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诗人,创作诗歌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而这些因素又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并进一步决定了当时诗歌的基本风貌和发展方向。 跟元祐时期相比,苏门后学不但在数量上大为减少,在创作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作者的主观精神由乐观旷达渐趋低沉,创作方法也有从师法自然走向模拟的倾向。唐庚、惠洪、苏过、吴可等人虽然各有所得,但在成就和影响上都和元祐时期的“四学士”、“六君子”相去甚远。 相对于学苏的人越来越少,学习黄庭坚的江西诗派却兴盛起来。从徽宗初年开始,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几个学黄的诗人群体,这是后来“江西诗派”形成的基础。学黄是江西诗人的共同特征,在学黄的同时,江西诗人大都同时兼学别家。总的来说,尽管徽宗时期的江西诗人尚未能做到自成一家,但多数人的诗歌已趋于平易,初步显示了北宋诗歌向南宋过渡的迹象。 靖康之乱以后,一些原本学苏的诗人,如晁说之、吴可等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了创作的热情,写出了一些价值较高的作品。而江西诗人中有幸活到南宋的成员,如徐俯、汪藻、吕本中、陈与义、曾几等,诗歌风格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在“回归苏轼”的共同追求下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点,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不论是汪藻的“对景能赋”,陈与义的“新体”,吕本中的“无意于文之文”,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南宋初年诗歌的繁荣,主要是江西诗人努力追求 诗歌发展、变化的结果。尽管原来的“苏门”已不复存在,诗歌却呈现了当年苏门的那种盛况。 僧诗在徽宗前后得到空前的发展,其特点是题材和主题的世俗化与谈禅说理并重,代表作家为惠洪、饶节、祖可和善权。 徽宗皇帝赵佶和慕容彦逢、王安中等人的诗歌,虽然以歌功颂德为主要目的,但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朝廷里的许多事件,具有一定的纪事性。 在徽宗朝前后,集句诗、柏梁体和六言诗都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它们的起源都很早,随着元祜诗歌高潮的来临,这几种一向罕有问津的诗体,逐渐引起当时几位大诗人的兴趣。王安石对集句诗倾注了较多的热情,苏轼积极创作柏梁体,而黄庭坚则更加喜欢写作六言诗。受他们的影响,这几种诗体在徽宗朝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从此成为诗歌家族里的正式成员。 总之,宋代诗歌在从北宋向南宋的过渡中,既具有一条比较明晰的发展主线,又表现出一些具体的复杂情况,显示了诗歌发展的多样性。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系对《诗经·江有汜》一诗作专精深入的研究,在广泛搜集汇注前人研究《江有汜》的学术论著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其历史研究状况,进而对该诗所涉及的各方面研究观点、成
本文旨在揭示明末清初之际,以柳如是为代表的歌伎诗人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的一种独立性与依附性的悖谬,呈现歌伎创作主要作为文学现象而非文化现象的真实面貌,总结古代女性文学史
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市场上,流行音乐的狂飙突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多年以来,虽然学界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有逐步深化的趋势,但一直缺乏系统化的理论自觉,就像有评论者指出的
期刊
主谓式双音词是对现代汉语中双音复合词从句法结构角度的一种分类,它与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和动补式共同构成汉语复合词的五种主要结构类型。其中主谓式无论从共时平面还是
在延安的体制下,妇女解放虽然被不断地提及,但是这种关注还未上升到追求男女真正平等、女性获得真正自由的层面。在丁玲看来社会解放的命题并没有给女性带来效果明显的命运改观
词汇是民族文化的化石。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独具的部分体现在词汇系统中。味觉词在中韩两种语言里也形成这样的词汇系统。本文基于舌头的“味
唐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的时期.无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还是思想、文学等方面,到了唐末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前期的宏观风貌.由于唐末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较为复杂,该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从阐释以往被遮蔽的历史(特别是女性历史)这一角度为女性写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作为女性新历史小说的一个代表——女性家族小说,以梳理母系家族关系或女性视阈下父兄关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