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勘探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勘探研究程度低。本论文以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为重点,以岩心观察与薄片鉴定、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地震资料等为依托,对层序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与我国具叠合盆地性质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详细对比研究,从根本上分析不同地质时代(新元古代与白垩纪)、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经历不同构造演化、不同埋藏深度(深层和浅层)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要控制因素;并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测井、地震)相结合的方法,预测有利勘探区。 研究区森诺曼—土仑阶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Vail层序的Ⅱ型层序界面)、4个最大海泛面),各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纵向上各层序均表现出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过程;横向上各层序具良好的可对比性;在层序格架内,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全区稳定分布。 研究区沉积岩性以灰岩为主,夹少量泥岩,沉积相发育演化受基底构造复活隆起控制。在基底构造稳定阶段发育缓坡相;在基底构造复活阶段发育浅海盆地、缓斜坡、开阔台地。在缓斜坡内发育下斜坡、上斜坡亚相,由下斜坡到上斜坡过渡,深水环境生长生物(如抱球虫、截球虫等)逐渐减少,浅水环境生长生物逐渐增多。开阔台地内发育各类滩微相,滩体多期叠置,连片发育。 研究区森诺曼—土仑阶主要储集岩包括砂屑灰岩、藻灰岩、厚壳蛤灰岩、有孔虫灰岩、棘屑灰岩及(多种浅水生物混合沉积)生屑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各类孔隙(包括(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粒间(内)溶孔及晶间孔)为主。储层孔隙度一般在10%~30%,平均为18.84%,渗透率平均为21.55×10-3μm2;属高孔、中—低渗储层。综合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区发育台地滩相颗粒灰岩孔隙型储层;共发育Ⅲ类储层,Ⅰ与Ⅱ类是较优质的储层,Ⅲ类是较差的储层。 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12~18种),不同储层段稍有差异,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复杂;共经历了准同生期、早成岩、晚成岩早期三个成岩阶段,处于中—深埋成岩环境。溶蚀作用与胶结作用对研究区优质储层形成意义最大。各储层段溶蚀作用普遍发育,但胶结充填作用差异大。储层受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双重控制。颗粒结构储层中大量原生孔隙的存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埋藏成岩阶段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形成的先决条件。多期溶蚀(准同生期淡水溶蚀和埋藏期酸性流体溶蚀)+弱胶结充填作用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孔隙形成的关键。 从盆地演化(层序格架、构造—埋藏史格架、流体格架)、岩石组构—时间—深度耦合角度分析了森诺曼—土仑阶与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差异,揭示震旦系灯影组和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种类差异小,但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影响差异大。本文提出对碳酸盐岩储层而言,不管时代如何,在地质历史或现今埋藏深度如何,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关键点有:①颗粒结构、白云质、时代新、埋藏浅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潜在条件;②较早地形成优良的孔洞体系;③成岩过程中单一的流体体系;④埋藏史和烃类充注史适时匹配;⑤中—晚期适度白云化和重结晶作用;⑥油气成藏系统调整弱,封闭性较好,能有效封存天然气和阻碍外来流体对储层的破坏。 从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出发,在各单井地质研究基础之上,在各井区选取关键井,采取由点到面、井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本文提出Ⅰ-Ⅱ类储层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