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社会形势内忧外患。中国的文化身份也因国势的衰弱濒临世界文化的边缘。爱国人士为了拯救中国,争相引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试图将中国从这一片颓废中挽救回来。而这些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就是愈加拉大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赤字,中国文化身份也长期处于被书写的被动状态中。在这样一片全民倡导西学的大环境下,辜鸿铭和理雅各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努力将真实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较少到西方去。他们的译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得到了西方读者的高度赞誉。
后殖民翻译理论为我们研究辜鸿铭和理雅各的儒家经典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辜鸿铭和理雅各的翻译行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后殖民翻译关注译本生成外部的制约条件(权利关系、政治因素、文化差异等)及其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译作以及他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期望能够探讨辜鸿铭和理雅各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构建中祈祷的独特作用,并为后殖民理论的研究和今后的中国古典典籍英译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回顾,重温了学者们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建设;然后,论文从语言、文化和风格三个层面具体地分析和比较了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译作;最后结合前篇的论点论据,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辜理二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层次的对比研究。
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缜密的分析论证,本文作者发现了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两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认为这一发现对今后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英译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后殖民翻译理论为我们研究辜鸿铭和理雅各的儒家经典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辜鸿铭和理雅各的翻译行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后殖民翻译关注译本生成外部的制约条件(权利关系、政治因素、文化差异等)及其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译作以及他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期望能够探讨辜鸿铭和理雅各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构建中祈祷的独特作用,并为后殖民理论的研究和今后的中国古典典籍英译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回顾,重温了学者们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建设;然后,论文从语言、文化和风格三个层面具体地分析和比较了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译作;最后结合前篇的论点论据,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辜理二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层次的对比研究。
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缜密的分析论证,本文作者发现了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两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认为这一发现对今后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英译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