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经济结构出现失衡,资源环境约束也不断增强,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特征明显。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暴露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经十余年,但是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最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现存的一些制度安排内在地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提出深入推进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述政策安排为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沿海新兴经济带迅速发展,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却开始衰落,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其经济绩效显著,GDP增速加快,但是仍然存在着内需不振、产业结构失衡、城镇化水平不高、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外向型经济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从深层次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的根源还在于制度结构的失衡。目前来看,东北地区现有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计划经济刚性带来的路径依赖、落后的产权制度、缺乏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激励、区域政策差异导致的制度供给不足以及政府与市场的扭曲关系等都是东北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障碍。这些深层次矛盾既是困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也是未来东北经济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在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仅仅靠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物质投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十分困难。因此,东北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就是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制度创新。论文以制度创新为视角,尝试破解东北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之策。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论文提出,制度结构的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有关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为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生存空间。由于制度具有路径依赖,形成了的强化机制,制度变迁成本不断增加,导致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逆向制度安排长期存在。这些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多个制度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逆向制度共同体”。只有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均衡制度结构体系,才能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本文通过分析特定区域(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制度问题,初步构建起一个基于制度视角的区域分析框架,为研究其它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借鉴。在对东北市场机制运行的实践及其发展的考察中,论文提出,制度非均衡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制度供给过剩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由于东北地区属于政府主导而非市场诱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更需要“诱致性制度变迁”;鉴于理论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正式制度建设的探讨而忽视非正式制度变革的重要性,论文提出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忽视非正式制度改革,要从单纯重视正式制度建设转向两种制度均衡发展。 第三,论文指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靠市场经济参与主体自身的变革来实现,微观经济主体才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东北地区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在缺乏有效的产权制度约束下,其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造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形成大规模的沉没成本,短期效应明显。因此,东北老工业地区不能盲目照搬“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模式,而是立足于本区实际情况,加强国有经济自身的制度建设,增强国有企业的产权约束,强调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发挥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东北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第四,论文分别从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两型社会建设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分别阐释了东北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机理,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论文认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投资拉动经济的特征尤其明显,当前迫切需要建立消费快速增长的内生机制,使经济发展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从产业结构调整看,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失衡严重,重化工特征突出,只有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市场机制创新、产业政策调整等制度创新,才能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须对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如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就业制度创新和土地制度创新;另外,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下,东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必须要树立新的循环经济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便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此外,在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注重效益和效率的对外经济发展新模式,如建立规范的政府服务和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外贸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机制等。 本文借鉴马克思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合理成分,阐述了制度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机理,尝试提出了区域制度创新的初步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论文把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制度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层面研究,对于其他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一定借鉴意义。